本文聚焦于外媒大肆宣扬的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关闭中资酒店事件,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隐情,介绍了中尼石油合作的基本情况、背后原因,以及中国企业在尼日尔多年来的付出与贡献。
在国际舆论场上,近期外媒对一则消息大肆宣扬和炒作,那就是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并且关闭了中资酒店。部分别有用心的外媒试图营造一种“明抢中国资产”的假象,其目的无非是误导公众认知,让人们误以为国有对外投资资产正在流失。然而,这其中实则大有隐情,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这篇文章简单梳理一番,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看法。
基本情况介绍
据凤凰网财经转述路透社的报道,早在今年3月13日,西非内陆国家尼日尔的首都尼亚美陷入了一场能源震荡。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奇亚尼签署了紧急政令,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津德尔炼油厂(Soraz)及西非石油管道公司(WAPCo)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同时还查封了炼油厂的账户。此外,中资阳光国际酒店也受到波及,被没收营业执照并停止对外服务。
需要说明的三点情况
第一,中国与尼日尔的石油合作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而此次事件的变故要从2023年7月尼日尔政变说起。新上台的军政府推行所谓的“资源主权觉醒”政策,一直寻求加强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控制。尼日尔国内陷入动乱,这也是“军政府”这一称呼的由来,而这一动乱正是此次事件的根源和主要原因。
第二,在这友好合作的二十多年里,石油合作只是其中一部分。中油国际尼日尔公司为尼日尔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公司在该国捐赠、援建教室和水井,在恐怖袭击发生时援助灾民、捐赠物资给政府,在大规模疫情过后送医问药、援建诊所。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石油投资每年上缴的利税约占该国税收的八分之一,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项目年产值约占尼日尔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对尼日尔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从长远来看,我们在尼日尔的付出和回报是持久的。二十多年前我们初到尼日尔时,当地一穷二白;十年前石油合作项目开始陆续取得成果,并且规模越做越大。虽然近两年来出现了变故,但如果拉长时间维度,从大势所趋的角度看,眼前的困难只是短暂的。
当然,我们期望事事皆能如所愿,但现实并非总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有善良友好的态度,还应当具备应对恶势力的雷霆手段。特别是在海外有众多投资、大量华人以及重要航道等情况下,我们更要做好保护工作。
本文围绕尼日尔要求中国石油高管离境、关闭中资酒店这一事件展开,揭示了外媒炒作背后的误导性。详细阐述了事件基本情况,分析了事件根源是尼日尔政变后军政府的“资源主权觉醒”政策。同时强调了中国企业在尼日尔二十多年合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从长远看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醒我们在海外投资等事务中既要保持友好,也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