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介绍了其打造的“30分钟供应链圈”的高效供货场景,阐述了其通过多年产业链布局在物料交付周期、本地配套率、物流成本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还讲述了企业从规模跨越到创新引领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推动产业升级的规划。
3月24日上午,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系统刚刚发出物料需求指令,仅仅过了5分钟,一批光学膜片就从园区内的卓英社光电科技迅速送达生产线。紧接着,10分钟后,厚维光电的机壳产品也同步抵达装配工位。这种如同“即时达”一般高效的供货场景,正是贵阳海信精心打造的“30分钟供应链圈”的日常真实写照。
作为贵阳电子信息制造业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贵阳海信经过二十余年持之以恒的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成功将电视机物料交付周期从原本的一周大幅压缩至两小时,本地配套率更是从30%提升到了83%,年度物流成本节省超过1000万元。到2024年,以贵阳海信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产值突破110亿元,与初期相比增长了220倍,成为“强省会”行动中“以链促群”的杰出典范。
从5万台到332万台的跨越
在贵阳海信的数字化车间里,黄色的机器人正以每20秒摆放一块的速度,精准地放置着75英寸电视背板。这块由园区内鑫恒泰公司生产的部件,从下料到送达生产线仅仅只需要10分钟。如此高效的协同作业,背后源于一场持续多年的智能制造革命。
贵阳海信仓库
这样巨大的蜕变始于2004年。当时贵阳经开区与海信携手开展联动招商,首批引入了华昌群建、鑫恒泰等配套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小孟工业园内已经聚集了15家核心供应商,形成了涵盖背板、机壳、光学模组等28类产品的本地化配套网络。最让企业负责人安忠感到自豪的是,企业的仓储面积在十年间没有增加,但是库存周转效率却提升了300%。他还透露,“就连电视机灯条配套,我们也计划在年内实现本地化,这将再释放1亿元的产值空间。”
从“配套跟随”到“创新引领”
2022年卓英社的落户,成功填补了贵阳光电材料供应链的空白。如今,该企业正在积极扩建护屏板产线,预计新增年产值600万元。像这样的创新发展故事在产业生态链中不断上演。鑫恒泰从最初的钣金件供应商成功升级为模组背板专家,年产能突破1200吨;厚维光电通过接入海信数字化系统,交付周期从7天大幅缩短至6小时。
贵阳海信数字化车间信息展示平台
为了打造更加开放、协同、智能的产业生态,贵阳海信还制定了一系列未来规划。计划在年内引入散热器等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联合高校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集中攻关8K超高清模组等核心技术。
“30分钟供应链圈不仅要‘快’,更要‘强’。”企业负责人张震表示,企业将持续发挥链主作用,全力推动贵阳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能。在这条从“配套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进阶之路上,贵阳海信正书写着中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样本。
本文介绍了贵阳海信打造的“30分钟供应链圈”,展示了其在产业链布局上的成果,包括缩短物料交付周期、提高本地配套率、节省物流成本等。还阐述了企业从规模增长到创新引领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凸显了其在推动贵阳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和贵州新型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