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扁担银行”:不丢一厘的红色财富奇迹 揭秘“扁担银行”:长征路上的红色金融传奇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色古蔺”展厅中陈列的苏维埃铜币和纸币的来历,介绍了“扁担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相关情况,包括其任务、组成以及在长征中的作用,还提及了它的后续发展和对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那独具特色的“红色古蔺”展厅里,有一个展柜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个展柜之中,几枚苏维埃铜币与几张苏维埃纸币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它们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这些珍贵的铜币和纸币,正是红军长征途径古蔺时,由“扁担银行”在购买必需物资的过程中,流通到地方上来的。

长征“扁担银行”:不丢一厘的红色财富奇迹 揭秘“扁担银行”:长征路上的红色金融传奇

“扁担银行”,这一形象的称呼,指的便是随中央红军一同行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当长征的号角吹响,国家银行便接到了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把所有的金银珠宝、红军票、印钞机、铸币机、制币原料等全部仔细打包带走,绝不能让国民党得到一台机器、一张纸币,甚至一个毫子。这支部队的武器装备与战斗部队截然不同,他们没有长枪刺刀,也没有炸弹大炮,而是拥有160多副扁担挑子。在这些扁担挑子上,承载着两担黄金、几十担银圆、几十担国家银行纸币,还有印钞用的石印机、油墨以及纸张等。200名运输员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的所有家当挑在肩上,就这样,“扁担银行”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在长征期间,“扁担银行”充分发挥其职能,利用货币的发行和回笼,积极帮助红军沿路筹款,促进贸易的活跃发展。

时光流转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此时,工作人员对“扁担银行”的所有资产进行了细致的清点,并认真核对账目。令人惊叹的是,竟然尚存有黄金两担、白银及银圆十二担,还有若干珠宝。除了长征路上的正常开支外,一块银圆都没有损失,更没有人贪污一分一厘。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正是依靠这笔宝贵的资金,国家银行保留了重新起家的资本。同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与原陕甘晋银行进行合并,银行名称也随之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到了1937年10月,“西北分行”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至此,“扁担银行”在名义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成为了红色金融领域一份珍贵的历史印记。

“扁担银行”的同志们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不贪一分、不占一厘。他们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诚和顽强意志,千方百计地保护国家财产,如同忠诚的卫士一般牢牢守住“钱袋子”。他们与那些紧紧握住“枪杆子”的战斗部队一起,齐心协力,为长征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文通过讲述“扁担银行”的故事,展现了其在长征期间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扁担银行”的同志们坚守职责、保护财产,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不贪不占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它的发展历程成为了红色金融的珍贵历史印记,与战斗部队一同为长征胜利做出了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083.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3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