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历程展开,先阐述古代和五四时期女性诗人及诗歌在文学史中的缺席状况,接着介绍新时期女性诗歌研究的新变化,重点讲述了《中国女性诗歌史》的问世及其多方面价值,最后提及作者撰写该书的不易与可贵的治学精神。
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能够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时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在这悠悠岁月中,涌现出了无数才情出众的女诗人。然而,在古代文学的长河里,除了像蔡文姬、李清照、朱淑真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著名女诗人外,绝大多数女诗人的名字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就拿宋代的一位女诗人来说,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丈夫叫郭晖,所以只能称她为郭晖妻。有一次,她收到外出丈夫的一封信,满心欢喜地拆开,却发现丈夫误把一张白纸装进了信封,这着实令人气愤。但她却凭借这份意外,触发了内心的诗情,创作出了一首名为《答外》的诗:“碧纱窗下启缄封,尺纸从头彻尾空,应是仙郎怀别恨,忆人尽在不言中。”这首诗构思极为巧妙,她巧妙地借用丈夫误封白纸这一失误,婉转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连名字都未能留存下来。在中国古代,像她这样被埋没的女诗人,不知还有多少。
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古代。在五四时期,许多教授和文学史家在课堂上讲授新诗时,也很少提及女诗人。即便偶尔提到,也只是寥寥几个人。这不禁让人对中国女性诗人和女性诗歌长期以来在文学史中处于缺席状态的情况感到无奈和惋惜。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孙晓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直到进入历史的新时期,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舒婷的出现,宛如一只报春的燕子,为女性诗歌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女性文学与女性诗歌的研究也因此迎来了全新的局面。1995年,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在此之前,对女作家、女诗人的研究,大多是以个案的方式进行的。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怀柔召开,这为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了迎接和配合这届世妇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首都师范大学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女性文学研讨会”。会后,专门的女性文学研究机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宣告成立。1996年,《诗探索》编辑部举办了“女性诗歌研讨会”,并随之开辟了女性诗歌研究专栏,从此开启了对女性诗歌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
新世纪之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十分重视女性诗歌研究。2012年,由该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歌通史》十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诗歌通史中,女性诗歌的研究占有相当的比重,不过仍是分散在各卷之中。也正是在这之后,孙晓娅萌生了为中国女性诗歌撰写一部专门史的想法,并申请了与女性诗歌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从2015年开始,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孙晓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如今,《中国女性诗歌史》的问世,彻底结束了女性诗人、女性诗歌在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被漠视的局面,首次为中国女性诗歌构建了独立而完整的学术谱系,中国女性诗歌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女性诗歌史》具有首创之功、拓荒之功。
其次,从中国文学史的建设与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女性诗歌史》以女性文学的独特视角,撬动了固有的诗歌史观。它为先秦至今的中国女性诗歌撰写了一部通史,将女性诗歌的流变和优秀女诗人的创作实绩系统地贯通起来。通过对历代女诗人的人生轨迹与创作经历进行认真考察,对她们独具风采的作品进行精心解读,为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这正是这部《中国女性诗歌史》所独具的学术史价值所在。
再次,《中国女性诗歌史》从性别角度入手,将中国女性诗歌与中国女性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把女性经验从男性话语中心中剥离出来,在一个完全独立、平等的位置上,建构了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女性诗人和女性诗歌在文学史上被遮蔽的内在原因,对于在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发现和揭示女性行为的一般规律,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女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中国女性诗歌史》以诗歌为切入点,让读者能够考察历代女诗人的精神变迁与文化心态,洞察女性诗人的诗性思维方式和她们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从历代优秀女性诗歌中汲取健康的人格、闪光的智慧、新鲜的体验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与审美对象的契合中,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感。
《漂往远海:中国女性诗歌史》(当代卷),孙晓娅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最后来谈谈作者。《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主要由孙晓娅执笔撰写,古代卷的合作者为赵雪沛,因此这部史书可算是个人写史。个人写史的好处在于能够保持作者对文学史的独特见解,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风,使文学史具有个性化的色彩。然而,其难度也可想而知。作者需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既包括诗人文本的原始出处,也包括历代学者形形色色的研究成果。仅仅是资料收集这一项任务,就已经让人不堪重负,更何况还要对资料进行爬梳剔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观点、完成全书。孙晓娅为了完成这部女性诗歌史,整整花费了十年的时间,真正践行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她认定目标便坚定地走下去,即便衣带渐宽也始终不悔,这种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本文先讲述了中国女性诗歌从古代到五四时期在文学史中被忽视的状况,接着介绍新时期女性诗歌研究的发展,重点阐述了《中国女性诗歌史》的问世及其多方面价值,最后赞扬了作者孙晓娅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的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为女性诗歌研究带来了新的局面。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