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成功捣毁一个利用社交软件“亲属卡”功能转移涉诈资金的新型犯罪团伙,介绍了该团伙的作案手段、组织架构等情况,还梳理了五类可能利用“亲属卡”实施诈骗的高危场景,并给出警方提示。
日前,上海市公安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一则重要消息。近期,上海警方凭借敏锐的侦查能力和果断的行动,成功捣毁了一个利用社交软件“亲属卡”功能转移涉诈资金的新型犯罪团伙。此次行动成果显著,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0名,涉案金额超过300万元。
据浦东公安分局透露,早在去年5月,警方在侦办某投资理财诈骗案时,侦查员就发现了异常情况。涉案嫌疑人王某的社交账号竟然异常绑定了多张被害人的“亲属卡”,这一发现成为揭开该犯罪团伙的关键线索。
以“兼职”名义实施洗钱犯罪
据嫌疑人王某交代,利用“亲属卡”的支付特性来转移赃款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能够巧妙地绕过平台的风控监测。浦东警方经过缜密侦查,成功锁定了一个具有金字塔型组织架构的跨省“跑分洗钱”犯罪团伙。随后,警方展开收网行动,将陈某、庞某、黎某等30名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侦查结果显示,该团伙自2024年3月起开始运作。核心成员陈某、庞某、黎某精心策划了一个“网络兼职”骗局,他们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骗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加入。这些新成员在得知所谓的“兼职”实际上是洗钱活动后,仍然受到每单3% – 5%高额返点的诱惑。经过简单的话术培训,他们就进入待命状态,随时按照指令实施资金转移。
诈骗前端分子会化身“投资顾问”,用“资质验证”“风控审核”等话术诱导被害人进行转账。犯罪成员与被害人建立社交关系后,会推送精心设计的“亲属卡”绑定教程,要求被害人授权指定额度至他们控制的账户。一旦完成绑定,犯罪团伙就会立即通过扫码支付、转账等方式迅速转移资金,然后解除绑定并销毁证据链,企图以此来规避警方的侦查。
该团伙呈现出三级管理架构。核心层负责对接境外犯罪集团,并主导对成员的培训;中间层负责群组管理和任务分派;执行层则通过动态群组接收指令,利用“亲属卡”实施高频的资金流转。目前,3名首要分子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已被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其他犯罪嫌疑人也已被浦东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为了防范此类犯罪再次发生,警方已建议相关平台方对“亲属卡”功能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如强化交易场景验证、增设风险提示等,以提升对异常资金流转的识别能力。
五类诈骗场景需警惕
据新民晚报报道,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傅炯杰表示,结合此次案件,警方梳理出了以下可能利用“亲属卡”实施诈骗的高危场景,呼吁市民提高警惕。
一是投资理财类诈骗。这类诈骗多依托虚假投资平台进行。犯罪团伙通过社交软件伪装成“资深投资顾问”,以“高额回报”“零风险”为诱饵吸引受害人。当与受害人建立初步信任后,诈骗分子会抛出“资金安全验证”“专业账户托管”等伪命题,诱导受害人绑定亲属卡作为资金流转通道,实际上是将赃款转移至境外账户。
二是刷单类诈骗。诈骗分子以“点赞返利”“关注领红包”等虚假兼职广告为诱饵,诱使受害人上钩。待受害人放松警惕后,犯罪团伙便以“小额垫付高额返利”为噱头,要求受害人绑定亲属卡实施刷单操作。
三是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犯罪分子假冒公检法人员身份,虚构“涉案洗钱”“非法集资”等罪名,对受害人进行心理施压。在制造紧张情绪后,诈骗团伙会构建虚假的“资金流调查”“账户保全”场景,要求受害人绑定亲属卡作为“资金验证工具”。
四是交友类诈骗。不法分子通过虚构精英人设、塑造完美形象,在社交平台与受害人建立“深度情感联结”。经过长期的感情经营,待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后,犯罪分子便以“突发急病需手术费”“考验感情忠诚度”等精心设计的理由,要求受害人开通亲属卡功能进行“资金援助”。
五是所谓“误操作”诈骗。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亲属卡”功能的认知盲区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会主动添加社交好友,以“误操作添加”“误赠亲属卡”为借口,要求受害人通过绑定同等额度的亲属卡进行“资金退还”。实际上,诈骗分子赠送的“亲属卡”仅预设了消费额度,其绑定账户根本无实际资金,属于典型的“空头支票”。一旦受害人完成绑定操作,诈骗团伙即可通过扫码支付、消费代付等功能,瞬间转移被害人账户内的资金。
警方特别提示,市民切勿向陌生人开通此类“亲属卡”代付功能。因为代付授权就意味着资金控制权的转移,任何以“验证关系”“激活账户”“托管投资”为名要求授权“亲属卡”的,均为诈骗行为。若发现异常扣款情况,请立即解绑并保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上海警方破获利用“亲属卡”转移涉诈资金的犯罪团伙,介绍了该团伙作案方式、组织架构,还梳理了五类“亲属卡”诈骗高危场景并给出警方提示,提醒市民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