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体重管理年”:开启全民健康新征程 从体重管理到健康量化:一场健康理念的革新

本文围绕2024年国家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展开,指出体重问题已上升为全民健康重大议题。接着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林旭研究员领衔的“内稳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该研究揭示了传统体检指标的局限性,建立了全新的健康评估体系,为疾病早期发现和精准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策略。

在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致力于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工作。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体重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中的小事,而是上升到了关系到全民健康的重大议题层面。相关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患者数量将达到7.9亿之多,与之相关的医疗费用预计将高达4180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凸显了体重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体重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外在指标,其背后实则关联着人体诸多内在系统的调控状况,如糖脂代谢、心血管功能、炎性反应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精瘦”“虚胖”“健壮”“瘦弱”等词汇来描述不同人的体型,这其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个现象:即使不同个体的体重水平相近,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林旭研究员领衔的“内稳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经过长达6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的采集和深入分析,有了重要发现。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以空腹、静息状态下获得的体检指标来判断健康水平的方法,人体在进食、运动、疾病等应激状态下所展现出的“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更能准确衡量个体器官代谢功能和真实健康水平。近日,林旭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对于健康的最新理解和定义。

体检指标可能会“掩盖”健康真相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羸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全健全状态”。然而,如何准确地定义和量化健康,至今仍然是国际上的一大难题。直到现在,人们在判断健康状况时,仍然主要沿用临床上的疾病诊断标准,即只要检查指标没有达到“生病”的标准,就认为是“健康”。

显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非感染慢性疾病来说,人体从健康状态发展为疾病状态,必然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如果能够在这个“灰色地带”尽早发现问题,就有可能抓住逆转疾病的最佳时机。但遗憾的是,目前的体检指标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些指标是依据疾病诊断标准来设定的,而且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所以在器官功能刚开始受损、代谢刚开始出现紊乱时,这些指标往往无法给出精准的判断和提示。

林旭研究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一年一度的体检,就好像一年拍一张照片留念。”人们在拍照时常常会精心化妆,挑选自己状态较好的时候,而体检通知上也通常会提醒大家在体检前几天注意清淡饮食,避免熬夜、暂别烟酒。这样做虽然可以让体检结果看起来更好,但有可能会掩盖某些人体代谢功能受损的“真相”。

实际上,人体内存在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它能够应对各种生理和环境变化,以维持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然而,如果人体受到的压力超出了其可承受范围,这种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人体这种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被称为“内稳态弹性”。

2024年“体重管理年”:开启全民健康新征程 从体重管理到健康量化:一场健康理念的革新

大学减脂课场景(图/新华社发)

为了深入研究内稳态弹性,林旭研究员表示:“我们在餐前空腹,以及餐后30、60、120、180、240分钟这6个时间点,为参与者测试了140多种血液靶向代谢组数据和临床多器官功能标志物。”在研究过程中,志愿者的招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林旭研究员和研究人员亲自参与,还动员家人加入,才获得了大量的数据。

在获得大量数据后,研究团队与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团队展开合作,运用新算法,成功建立了全新的二维代谢健康评估体系——健康状况图谱。与常规以空腹数据为主的评估方法相比,这个基于内稳态的代谢健康评估模型能够更为系统和精准地反映个体的代谢健康和营养适应能力。

健康“灰色地带”逆转疾病发生

经过6年的辛苦研究,林旭研究员在撰写论文时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表达”。她认为,很多信息无法用既有的描述疾病的语言体系来精确传递。“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模型体系,回答‘离健康有多远’,而不是传统的‘离疾病有多远’。”

在团队建立的健康状况图谱体系中,稳态弹性是一个可实践的、量化健康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用来衡量个体在承受压力之后的应答反应和恢复能力。在代谢健康状况下降的早期,如果能够越早发现个体的健康风险,通过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的干预,就越有可能有效预防和逆转疾病的发生。

这意味着,一旦发现稳态弹性得分显著降低,可能预示着身体的抗压能力变差,出现了疾病发生的早期迹象。林旭研究员指出:“这对于代谢性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着重要意义。”过去曾流行过“亚健康”的概念,但一直没有人能够在科学上给出清晰的解释,而健康状况图谱则建立了一个清晰描述“健康范围”的科学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还有了许多重要而有趣的发现。例如,健康状况图谱中表现类似的13对参与者,其内稳态弹性评分越高,往往对应着更佳的器官功能指标。林旭研究员解释说,这13对参与者在静息(空腹)状态下的分数表现高度相似,也就是说在传统体检中都会被认为是“一样健康”的人群。但在餐后代谢指标的测试中,他们的表现却差距明显。

此外,研究还发现,体力活动水平、夜晚睡眠时长,以及特定的肠道菌群结构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内稳态弹性。

定制减重方案或可“一人一策”

内稳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它运用新理念和新算法,为定义和量化代谢健康、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评估体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手段。

有意思的是,即使稳态弹性评分相近,不同个体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糖代谢稳态能力较弱的个体可能血糖上升速度较快、恢复速度较慢;而脂代谢稳态能力较弱的人,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幅较大。

林旭研究员认为,或许这能够解释为何不同的减肥饮食方案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不同。比如,有人只吃肉、少吃米饭就能减肥,但有人执行同样的饮食方案却怎么也减不下来,或是在停止减肥后体重迅速反弹。“经过后续营养干预实验验证后,将来我们或许可根据不同个体的内稳态特点,设计适应其代谢特征的精准体重管理方案。”

“我们在研究中还有更多发现。”林旭研究员举例说,在前期研究中,他们发现酰基肉碱是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此次内稳态研究发现,脂稳态好的人,餐后酰基肉碱的下降水平更大,这可能反映了内稳态好的人能让更多酰基肉碱参与脂肪代谢。

2024年“体重管理年”:开启全民健康新征程 从体重管理到健康量化:一场健康理念的革新

社区减重门诊(图/新华社发)

在庞大的代谢网络中,哪些生物标志物最为关键呢?在林旭研究员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入繁”到“化繁为简”的过程。“我们可能需要开展更多实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再从中筛选出一系列关键指标,最终建立起一套可用于临床的代谢健康评估量化体系。”

这为后续精准营养干预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林旭研究员透露,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多项干预研究,借助“代谢舱+内稳态”和社区干预的综合研究手段,对健康状况图谱评估模型和精准减重干预方案进行预优化,从而实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

本文聚焦2024年国家多部门启动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凸显体重问题对全民健康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林旭研究员领衔的“内稳态健康评价体系”研究,指出传统体检指标的局限性,强调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恢复能力对衡量健康的重要性。该研究建立的健康状况图谱体系,为疾病早期发现和精准体重管理提供了新策略和手段,有望实现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为全民健康带来新的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260.html

(0)
GraysonGray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