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 2025 年 3 月的书籍推荐,涵盖了历史、社会学、古籍修复、文化研究、航天、摄影、动画制作以及哀伤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书籍,详细介绍了每本书的作者、出版社、内容主旨等信息。
先来看看这些精彩的图片,它们似乎也在为我们即将介绍的书籍增添别样的魅力。
《五道庙与沙滩:舆论启蒙下的北京 1904 – 1918》,由杨早所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新文化运动为何在北京登场,而非更为现代化的上海?1904 年至 1918 年的北京,见证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变迁。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士”转变为利用舆论与政府抗衡的新群体。他们借助报刊,阐述知识界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联系,逐步塑造了北京的舆论环境。在五四运动前夕,北京实际上已经为新文化的登场做好了充分准备。
《意识与社会:1890 — 1930 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作者是美国的 H.斯图尔特·休斯,由李丰斌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是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副标题明确了研究主题和时间范围。书中深入研究了 19 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涉及众多思想家和广泛的问题,像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等伟大的欧洲思想家都在研究范围内,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一次全面探索。作者在导论中表明,本书的主旨是发掘 20 世纪早期批判性自觉的共同态度。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王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前人以纸为沃土,用笔墨播种文字,留下了一卷又一卷的智慧经典供后人研读。如今,古籍文献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书籍本身。修复古籍,也是在修复一段多元而生动的记忆,这些古籍承载着古代的书册、曾经的纸张、当年的笔墨、不朽的艺术、一个时代的审美,甚至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尘土。本书为读者讲述了古书历经的劫难、修复使用的工具、修复的技艺,以及人和书之间的缘分。在当下,我们应尽力保存这段过往,这也是修书的意义所在。
《中华礼制文明的发端:图说良渚玉器》,方向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丰富的图像资料和专业解读,全面展现了良渚玉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将良渚玉器置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框架中,从礼制文明的角度探讨其如何奠定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基础,揭示其与权力象征及信仰体系的深层联系。全书精选高清细节图片,结合精准文字和考古学家绘制的精美手绘,对玉琮、玉璧、权杖、头饰等器物的纹饰和形制进行细致解析,展现了良渚玉器的精美工艺和深远意蕴。通过梳理良渚与其他地域文明之间的传承与互动,深刻阐明了其在中国礼制文明及宇宙观形成中的关键地位。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 NASA 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作者是美国的洛伦・格鲁什,莫晓星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将宇航员送往月球时,把女性排除在宇航员队伍之外,理由是只有军事试飞员(当时全是男性)才具备所需素质。在那个时代,女性被引导远离科学领域的工作,还被认为太脆弱不适合太空飞行。不过,后来 NASA 改变了态度,向所有人开放申请程序,不论种族和性别。在 1977 年的 8000 名候选人中,一些女性脱颖而出,成为 NASA 第一批女性宇航员。科学记者格鲁什用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她们冲破阻碍成为宇航员及太空飞行的经历,展现了她们的才华与勇气。
《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法国的阿兰·埃伦贝格著,王甦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何在当代社会抑郁症越来越普遍?这本书是阿兰·埃伦贝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完整呈现了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病学概念的发展变化,同时剖析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部著作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时代,带领我们深入探索造成抑郁症频发的社会原因。书中试图回答我们对精神疾病存在哪些误解,如何描述痛苦,怎样正确理解精神病等问题。
《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日本的加藤阳子著,章霖翻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本为何在被世界三次追问“选择哪一边”时总是滑向战争?为什么说“日本大众并不知晓事件的真相”?本书围绕“九一八”事变、三国同盟的加入以及对美关系的抉择,深入剖析了日本在二战前的三次重大外交决策,揭示了这些决策如何将日本推向战争的深渊。
《紫禁之光:从黄昏到黎明》,李少白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李少白凭借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摄影技艺,捕捉了故宫在日落、黄昏、黑夜、黎明、日出这五个特殊时间段的迷人景色。这五条主线不仅忠实再现了故宫的风姿,更赋予了故宫生命力和情感。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故事,也是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献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妄想”的产物》,日本的今敏著,谢鹰翻译,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已故导演今敏高分烧脑神作《妄想代理人》的幕后独家制作手记。《妄想代理人》是今敏身后留下的唯一电视动画作品,故事围绕一位神出鬼没的神秘棒球少年及其袭击的各行各业人士,以及这些人探寻少年真实身份的过程展开。今敏导演逝世十几年间,动画面临的处境、影像作品的制作技术(如 CG 等)、网络环境、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些年来,许多人都被迫直面匿名的恶意,无形的“焦虑”让大家心事重重。《妄想代理人》所描绘的各种故事都发生在具象化的“焦虑”蔓延之时,现在正是大家观看、讨论这部作品的好时机。
《与哀伤共处: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李昀鋆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一个长期被主流声音忽视的庞大群体——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子女。作者通过历时 13 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 44 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失亲者,收集了丰富、隐秘、深刻的哀伤叙事。本书超越了哀伤理论的传统视角,没有将丧亲经验视为纯粹个人的、内在的心理反应,而是将甚少被过往研究关注的社会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过对“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这三个关键主题的诠释,重构了年轻失亲者的真实叙述,全面还原了年轻子女在父母离世后,在哀伤与爱之间来回转换,不断体验“拆毁”与“建造”,与哀伤共处的过程。
本文为我们介绍了 2025 年 3 月不同领域的多本书籍,涵盖历史、社会、文化、航天、摄影、动画等多个方面,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让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世界、探索知识。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