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车企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展开,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走进现实的背景,多家车企在该领域的布局情况,分析了车企跨界的原因、面临的挑战等内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 2025 年,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已经真切地融入了现实生活。在蛇年春晚那璀璨的舞台上,一群身着喜庆花棉袄的机器人欢快地扭动着身躯,跳起了“秧歌”。它们那灵动的姿态、整齐的动作,瞬间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也让更多人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人形机器人这一充满无限潜力的领域。
当前,汽车行业的电动化竞争已然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激烈的价格战和不断加剧的技术内卷,正如同两把利刃,持续压缩着车企的利润空间。在这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车企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此时,人形机器人领域似乎成为了他们眼中那片充满希望的新“蓝海”。
角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多家知名车企纷纷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包括小鹏、特斯拉、蔚来、小米、奔驰、奥迪等。这些车企凭借自身在科技研发、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抢占一席之地。
特斯拉无疑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最快的车企之一。早在 2022 年 10 月,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就首次正式亮相。它重 73 公斤、高 1.72 米,犹如一个钢铁巨人般引人注目。特斯拉还展示了擎天柱在汽车工厂搬运货物、为植物浇水、移动金属棒等场景的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擎天柱动作流畅、操作精准,展现出了强大的实用性。当时,马斯克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尽快制造出有用的仿人机器人,最终将生产数百万台 Optimus,并且预计其成本将远低于汽车。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彰显了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雄心壮志。
国内的车企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力。去年底,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艾伦”。该机器人以仿人结构设计为最大特点,身高达到了 1.78 米,体重 70 公斤。它还配备了 62 个主动自由度,这使得它的动作更加灵活自然,能够完成许多复杂的动作。奇瑞汽车则联手一家 AI 公司共同研发了人形机器人 Mornine。这款机器人的一大亮点是能够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实现了人机之间更加高效、自然的交流。
去年 11 月,长安汽车也公布了其在未来的宏伟布局。公司表示,未来五年内计划投入超 500 亿,不仅要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还将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具体而言,长安汽车计划在 2026 年前推出长安飞行汽车产品,2027 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比亚迪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也早有迹可循。早在 2023 年 8 月,比亚迪就入股了智元机器人,成为其股东之一,认缴出资额为 191.497 万,持股比例达到 3.76%,展现出了对比亚迪对该领域的坚定信心。
跨界的底气在哪?
从上述车企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人形机器人”这一赛道的布局速度之快令人瞩目。然而,这一举动似乎偏离了汽车制造的主业,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究竟是跟风炒作还是真有前景呢?CNMO 认为,跟风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车企造车本就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若仅为跟风而分出大量精力,显然得不偿失。每个车企都会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市场定位等因素在市场上展开竞争。既然它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如此巨大,肯定是看好这个赛道的前景,并且认为这对自身的发展有益。事实上,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总之,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并非简单的跨界试水,而是一场基于技术同源性与产业链协同的战略转型。通过复用自动驾驶技术与汽车供应链资源,车企将得以快速切入这个万亿级市场,并构建由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组成的生态网络。当然,这一战略能否成功,将取决于车企能否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
技术为王
在 2024 理想 AI Talk 上,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从概率上来说肯定是 100%,但目前还不是合适的时机。他认为,如果连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都解决不了,更难以解决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问题。因为汽车可以看作是一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是标准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并且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场景了。如果在这样相对简单的场景下,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无法实现,那么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也会非常有限。李想的言论表明,车企造人形机器人是在造车的基础上进行的,若连车都做不好,人形机器人更是无从谈起。
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其大规模普及的一大障碍。马斯克曾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至少要控制在 2 万至 3 万美元之间才能实现量产。这意味着,要想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其降本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大部分还在持续亏损的新造车企业来说,这将构成较大的资金负担。
同时,在何小鹏看来,大模型数据的积累,会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门槛,其中涉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要远高于汽车产业。“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两者都面临数据来源的挑战。汽车通过驾驶员日常行驶能自然产生海量数据,但人形机器人内部并没有人。”这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要想获得足够的数据进行学习和优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如果研发能力强,自动驾驶技术做得好,溢出一些技术做人形机器人,这是可行的。但如果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没做好就直接研发人形机器人,大概率不会成功。
本文介绍了 2025 年人形机器人走进现实后,多家车企跨界入局该赛道的情况,包括特斯拉、小鹏、奇瑞、长安、比亚迪等。分析了车企跨界的原因,认为是基于技术同源性与产业链协同的战略转型。同时指出车企造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和成本挑战,如制造成本高、数据积累难等,强调车企需在做好汽车的基础上发展人形机器人。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