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惊喜!种粮大户孙洪旗靠科技与政策书写丰收传奇,科技与政策双助力,种粮大户孙洪旗的丰收密码

山东省禹城市种粮大户孙洪旗在种粮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和收获。从借助一场雪节省浇水成本,到积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再到算成本账、环保账、增收账,展现了科技和政策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雪后惊喜!种粮大户孙洪旗靠科技与政策书写丰收传奇,科技与政策双助力,种粮大户孙洪旗的丰收密码

前段时间,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降临,让山东省禹城市的种粮大户孙洪旗满心欢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兴奋地说道:“施完肥之后得马上浇水,这场雪可真是及时雨,能省下不少水呢。其实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原来,在下雪的前一天,孙洪旗就早早联系好了合作社,让植保无人机在田里忙碌了一整天,均匀地撒上了肥料,就像为即将到来的大雪铺上了一层“厚礼”,静静等待着大雪的滋养。

孙洪旗在种粮领域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早在2016年,他就从禹城市辛店镇流转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开启了自己的种粮大业。到了2024年,他的事业版图进一步扩大,又在济南流转了3000亩地,成为了名副其实、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回忆起过去种粮的日子,孙洪旗感慨地说:“过去,撒了固体肥就得争分夺秒地张罗浇水,要是稍微耽搁一下,肥料里的营养就很容易流失,那可都是辛苦钱啊。不过现在好了,以后不用这么紧张了,很快就能用上更多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了。”

说着,孙洪旗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麦田。只见一台崭新的拖拉机正拖着长长的管子,在地里有条不紊地铺设着水肥一体化设施。孙洪旗自豪地介绍道:“等地里都用上了这些设施,浇水施肥就会变得更加便利、高效。这台拖拉机可是我去年新买的宝贝,在铺管道的时候正好派上了大用场。”原来,这台拖拉机还加装了北斗导航终端,不仅能享受一定比例的国家补贴,在铺管道时还能精准定位,自动规划路径并巧妙避障,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种玉米、小麦时排布得更加笔直整齐。

去年,禹城市大力实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孙洪旗积极响应,拿出100亩地作为试验田,率先初步尝试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部门为他免费铺设管道,只要轻轻打开水龙头,水肥就能顺着管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大田。这一次的尝试让孙洪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后来,他又毫不犹豫地自费铺了400亩地。当得知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有智能升级版时,他更是果断下单,决心要走在科技种粮的前沿。

眼下,位于济南的大田内,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孙洪旗信心满满地说:“以后啊,不用再手动去拧水龙头了,只要打开手机应用程序轻轻一触,清澈的水就能乖乖地流入田地,均匀地施水施肥。剩下的4500亩地都打算用上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种粮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为何孙洪旗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如此坚定不移呢?他给记者认真地算了3笔账。

首先是成本账。过去人工浇水,每人每天平均能浇8 – 10亩地,如果要浇1000亩地,就需要7 – 9人同时进行,而且浇一遍地需要10多天的时间。孙洪旗无奈地说:“以前每人每天的工费约为60元,后来涨到了80元,现在就算出到120元招人都很困难。”而经部分改造后,浇一亩地的综合成本平均约为15元,每年的小麦和玉米要各浇两遍,每亩地年浇地成本为60元,5000亩地大约需要30万元。此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孙洪旗还会给他们购买意外保险。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全应用后,一个人就能轻松浇1000亩地,不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人员安全也更有保障。

再算环保账。今年春季施肥的时候,孙洪旗感触特别深。过去用机器撒固体肥,每年春天施一次,一亩地需要120斤肥料。而改造后的水肥一体化大田里用的是液体肥,随水浇肥,分两到三次施肥,这样肥料不易挥发流失。通过数字化管理,还能够精确计算肥料的使用量,每亩地每次用肥20 – 30斤。孙洪旗激动地说:“这一算不得了,施肥量大大减少,一亩地多则省80斤,少则省30斤,作物吸收营养更均衡。减少多余的肥料使用,也更环保,对土地和环境都好。”

还有更多的增收账。走近麦田,只见麦浪滚滚,密密麻麻,已经看不到传统的田垄了。孙洪旗笑着说:“不用人工浇水,田垄就没了用处,把它们铲平作田,集零为整,100亩地能增加8 – 10亩耕地,每亩地约可增收60元。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啊。”

“这两年还有个好消息,土地深翻也有了补贴。”孙洪旗开心地说。每年收获玉米后,他都要自费找人把土地全部深翻一遍,这样可以提升土壤疏松度,减少病虫害。2023年,禹城市在全市推广深翻技术,每亩地深翻、旋地和使用腐熟剂共补贴78.31元,孙洪旗只需自付24.19元。这大大减轻了他的负担,让他更有动力把土地种好。

“现在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了,贷款也容易了。”孙洪旗感慨地说。以前农户由于没有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经常在钱上“卡壳”,很多好的想法和计划都因为资金问题无法实施。2020年,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鲁担惠农贷在禹城落地,经过严格把控,50亩以上有正规流转合同的耕地可零抵押贷款,每亩地可贷1000元。这一政策为像孙洪旗这样的种粮大户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够大胆地投入新设备、新技术。

“有了政策支持,我们投入新设备也有了底气。”孙洪旗坚定地说,“现在种地不像以前了,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咱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用科技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本文围绕种粮大户孙洪旗展开,讲述了他借助雪情节省成本,积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并通过算成本、环保、增收三笔账展现该技术的优势。同时,还提及土地深翻补贴、惠农贷款等政策对农业的支持,体现了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下,种粮产业正朝着高效、环保、增收的方向发展,激励着农民跟上时代步伐,用科技助力农业生产。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259.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