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碰撞爆燃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行驶数据、事故处理情况,同时采访专家分析了驾驶辅助功能存在的问题及事故责任归属,最后提及当地成立工作组调查,小米承诺配合处理。
近日,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碰撞爆燃事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4月1日,小米官方及时发布声明,向公众公布了部分车辆行驶数据以及系统运行信息。
小米方面表示,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在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正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由于正在进行施工修缮,相关部门用路障封闭了自车道,并引导车辆改道至逆向车道。当车辆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系统立即发出提醒,并开始自动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了车辆,进入人工驾驶状态。在驾驶员的操控下,车辆持续减速并进行转向操作。然而不幸的是,车辆最终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了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小米方面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第一时间与车主取得了联系,经过沟通得知此次并非车主本人驾驶车辆。同时,小米紧急启动救援机制,呼叫车上乘员,并立即报警和呼叫120急救服务,全力保障车上人员的生命安全。
此图为微博截图
针对这起备受瞩目的事件,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张翔教授指出,交通事故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目前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驾驶辅助功能上。要知道,驾驶辅助功能是当下很多新能源车主非常喜欢使用的功能。
张翔进一步分析了驾驶辅助功能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一,当使用这一功能时,驾驶员的任何操作都需要经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进行计算后才能发布指令。因此,不排除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软件bug造成的“汽车失控”情况。其二,如果车企后台数据不是交给第三方托管,而是由车企自己提供,那么在判断事故责任时,其作为事实依据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
从小米提供的数据来看,车辆已经有驾驶员接管的相关数据。从理论上来说,在驾驶员接管车辆以后,发生交通事故通常应由驾驶员来负责。不过,张翔教授认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起事故不排除车辆未采取紧急制动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质疑的地方。但他也强调,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渗透率越来越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总体上是在提高的。不能因为小米汽车发生了一次交通事故,就简单地认为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上升。
4月1日,安徽铜陵市交通运输局透露,当地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对此次事件展开调查。小米方面也明确表示,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的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公开透明。
本文聚焦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介绍了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行驶情况、事故处理情况,专家对驾驶辅助功能问题及事故责任的分析,以及当地的调查举措和小米的配合态度,反映出该事件受关注程度高,且相关各方积极应对,以保障事件处理的公正透明。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