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高校学科调整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以某高校教育学科调整为例,揭示了当下高校为应对学科评估采取的一些不当做法,深入分析了学科调整不应只看评级,强调要重视学科生态链,呼吁高校在学科调整中保持智慧和定力。
近日,一则来自某高校的消息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校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学科调整决策,将教育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从原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并并入社会学院。这一举措让不少高教专家感到十分惋惜。要知道,虽然这所高校的教育学并非顶尖学科,但它的工程教育向来是具有鲜明特色、口碑良好的学科。此次调整之后,极有可能出现经费减少、师资流失以及关注度降低的情况,甚至会对整个学科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学科调整并非个例。多位学者向记者透露,近年来,为了应对高校学科评估,很多大学采取了直接砍掉或者拆分那些有可能落入C档或D档的“短板”学科的做法,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遮丑”策略。更让学者们反感的是,不少高校为了完成学科调整的任务指标,全然不顾学校自身特色,盲目跟风进行调整。对于高校而言,这种所谓的“优化”之举,短期内或许能够帮助学校提升部分学科的排名,规避“降档”的风险。然而从长远来看,却可能给学科生态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甚至会让学校在新一轮的学科竞争中失去自身的特色优势。
学科调整,不能只以评级高低为标准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这是教育部首次通过指标的方式来调控高校专业。如今,为了应对新一轮的高校学科评估,不少大学纷纷开始考虑对部分“短板”专业进行拆分或调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专家指出,目前高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确实需要进行优化升级。但高校对于学科专业应该有一个更加辩证的认识。一方面,并非只有被评为B档及以上的学科才是好学科;另一方面,一个学科即便没有亮眼的评级,也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
某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所负责人给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该校有一个传统工科专业,明显已经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急需进行“焕新”,但它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学科评估中还拿到了A+的成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新兴学科,面向科研前沿,目标是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然而由于积累有限,很可能在学科评估中拿不到B档及以上的成绩。该负责人感慨道:“到底哪个学科值得发展,哪个学科需要调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沪上某高校教务处负责人也直言:“学科评估结果固然重要,它是衡量专业实力是否过硬的标志。但是就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A+学科也未必比B档学科热门。对不少人来说,学生就业前景好不好,也是判断学科专业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
学科生态链,断了哪一环都不行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科评估本身是为了促进学科更好地优化发展,但对高校而言,如果本末倒置,为了追求好看的排名而盲目对学科进行整改,甚至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反而会对学校整体的学科生态带来负面影响。”她进一步指出,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只能测量出学科发展是否均衡,但却无法衡量出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特色。学校为了短期规避评估风险的冲动行为,很可能导致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提前夭折。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认为:“对标国家战略与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科技前沿,对学科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是高校学科调整的应有之义。但简单地以学科排名、评估分档结果去调整学科专业,并不可取。”他强调,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对大学非常重要。事实上,一所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学科、A档学科。大学的学科调整,不仅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也要同时关注支撑性学科。“学科生态链上,哪一环断了,都会对学科的长期发展带来破坏。”
除了学科评估结果,教育界人士还提到,近年来,各类大学排行榜结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学科调整和资源分配。对此,刘虹直言,这些排行榜本质上都是商业行为。高校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单纯根据排行榜的结果去调整高校学科或进行资源分配。
优化学科设置,高校要保持智慧和定力
在教育界专家看来,在当前这个专业“大洗牌”的时期,高校更要拿出智慧和定力,认真回答好“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的灵魂三问。刘虹直言:“学科评估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和手段。”高校必须深入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找准特色,谋划长远发展。她还透露,随着对学科评估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未来的学科评估或将不再以排名或评级的方式呈现,而是突出画像、诊断和分析功能,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为,对大学而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既需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一位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他说:“当院系自身实力强,能够承担大量科研工作、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能招来优秀的学生并实现高质量就业,那么学科发展自然进入正循环。”他同时也建议,在大学学科建设、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建实体研究院和现有院系的配合作用。
本文围绕高校学科调整现象展开,指出当前高校为应对评估存在盲目调整学科的问题,强调学科调整不能只看评级,要重视学科生态链的完整性。呼吁高校在学科调整中保持智慧和定力,思考办学定位,结合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调整,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