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师大推文争议看学术成果表述规范

本文围绕海南师范大学发布的一篇关于教师刘昊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文章的推文展开。推文引发网友热议,质疑其所谓“通讯文章”的实质,学校随后对推文进行修改,业内人士也对“通讯”相关概念作出解释。

近日,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海南师范大学发布的一篇推文宣称“我校体育学科教师刘昊禹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文章”,此消息瞬间吸引了广大网友的目光,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不少网友原本以为刘昊禹老师发表的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论文。然而,当他们找来文章阅读后,却惊讶地发现,所谓的“通讯文章”实际上只是一篇“读者来信”。这一发现让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表示十分困惑:“没看懂,这到底算不算发《Nature》?”也有网友比较理性地看待此事,认为“觉得人家不行的,可以自己投投看,有没有那么容易发表……”那么,这背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海南师大推文争议看学术成果表述规范

从海南师大推文争议看学术成果表述规范

△3月24日微信推文

时间回溯到3月24日,海南师范大学通过其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推文称,在3月18日,该校体育学科引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刘昊禹博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正刊发表了通讯文章《Global cooperation is crucial for DeepSeek and broader AI research》(全球合作对DeepSeek和更广泛的人工智能研究至关重要)。学校还兴奋地表示“该成果实现了我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为体育学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学校进一步介绍,刘昊禹博士的这篇通讯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问题。它强调了全球合作在通用人工智能(如DeepSeek)以及更广泛的AI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文章指出,在数据共享、算法优化和伦理规范等方面,跨国协作是破解技术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这篇看似成果斐然的推文被网友截图发布到网上后,却引来了大量的关注和质疑。按照一般的理解,文中称“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通讯文章”,通常是指完整的原创研究论文,这也是学术期刊发表的主要文章类型。但实际查询后却发现,刘昊禹博士发表的只是一篇类似“读者来信”的短文,仅仅是对《Nature》往期已发表文章陈述个人的观点,翻译为中文后甚至不到500字。不少网友不禁提出质疑:“就几百字的通讯,就算在正刊发文了?”在网友的评论中,也有人比较客观地猜测,“很有可能是学校公号小编搞不清楚,导致推文表达不准确,进而引发了误会。”

从海南师大推文争议看学术成果表述规范

△3月26日微信推文

3月26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海南师范大学相关部门。面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学校表示暂不回应。不过,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学校已经关注到了网上出现的一些争议,后续会对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修改。果不其然,在26日中午12:24,现代快报记者发现,海南师范大学重新发布了一篇名为“我校体育学科刘昊禹老师在《Nature》杂志正刊发表通讯”的推文,并且将之前引发争议的推文删除了。

记者仔细对比后发现,此次重新发布的推文中,删除了“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的表述,同时也删除了这一成果实现了该校体育学科在《Nature》正刊发文“零的突破”的说法。

从海南师大推文争议看学术成果表述规范

△刘博士发表的通讯

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通讯”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在学术出版领域,“通讯”一般是指读者、研究者或者专业人士,对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评论、提出观点等;而通讯文章通常是指完整性的原创研究论文;通讯作者是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负责与期刊编辑部、审稿人及读者沟通的核心责任人;第一作者则为文章的执行人。该业内人士还强调,“《Nature》作为全球顶级期刊,无论是发表通讯文章,还是刊发通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虽然文章含金量有所不同,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表的。”

本文围绕海南师范大学推文引发的争议展开,学校最初的推文因表述容易让公众误解,引发了网友质疑。学校及时关注到争议并修改推文,业内人士也对相关学术概念作出解释。这一事件提醒学校在宣传学术成果时应准确表述,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803.html

(0)
NeritaNerita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