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海峰作为技术经理人的工作故事。他在面对竹产业技术需求时,秉持对供需双方负责的态度,拒绝不合适的订单,同时还围绕南林特色产业开展推广工作,积极对接海棠新品种引进等项目,努力做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在技术转移的领域里,有这样一位坚定的从业者,当他斩钉截铁地说出“这竹子,你们不适合种!”这句话时,曹海峰心里十分清楚,这一单生意大概率要失败了。然而,他语气坚定不移,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还认真地说道:“我不后悔,作为技术经理人,我不仅要对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推广负责,也要对技术需求方负责。”
曹海峰是南京林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去年,他经过专业培训,成功获得了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江苏)基地技术经理人认证。不久之后,就有“订单”主动找上门来。
“对方一直在积极探寻产业升级的机遇,觉得竹产业发展前景不错,而且前期已经投入了不少资源。他们来到我们南林,就是希望能够找到相关的新技术。”曹海峰回忆道,当他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兴奋得不得了,立刻跑到学校竹类所,向专家们要了许多资料。他打算一边仔细梳理这些资料,一边协调供需双方的时间,组织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可是,当双方进行现场交流时,南林的专家团队敏锐地察觉到了问题。“综合考虑当地偏北的地理位置、产业规模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竹产业并非对方的最佳选择。”
这该怎么办呢?作为技术经理人,曹海峰和专家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后,决定将这一情况如实地告知对方,并请他们审慎地考虑。虽然这一轮的交流并没有直接促成具体的项目,但南林专家们的真诚和专业给对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方表示,在后续的产业调整过程中,会优先邀请南林的专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通过全产业贯通的方式,为当地的发展探寻新的路径。
“技术经理人不能仅仅把成单作为最终目标,而是要挖掘出高校优质技术和成果的真正产业价值。”在曹海峰看来,只有始终秉持这样的原则,才能够在市场上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技术转移工作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让技术真正为产业发展服务,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目前,曹海峰和他的团队仍然围绕着南林特色的竹产业开展推广工作。“我们依托公司下属的南京林业大学工程规划设计院,与学校的优势科研平台、学院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整合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准备联合推进竹林精准培育、竹子精深加工、竹文旅康养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除此之外,围绕南林的专业优势,曹海峰还陆续对接了乡村振兴、智慧林业等项目。
3 月 24 日,南林的樱花进入了盛放期,而曹海峰却又开始琢磨起海棠花的事情。“有山东的客户对我们南林张往祥教授团队研究出来的海棠新品种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引进。”这一次,曹海峰特地提前对技术需求方进行了调研,“海棠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不仅能够耐寒,也能够耐热,非常适合在山东种植。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对接,明天我就陪同对方去基地现场看一看。”
曹海峰在南林已经工作了 20 多年,经历过多个不同的岗位。特别是在实验室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磨砺,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做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一定要走进实验室。”因为,只有深入到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技术经理人才能真正缩短科技成果与市场、金融之间的距离,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曹海峰的电脑里,今年的计划书条理清晰:要培养更多的技术经理人;要和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长期联系;要打造一个交流平台,常态化地邀请产业方、金融机构和高校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再次摸排校内的科研成果,确认是否有被遗漏的“遗珠”……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曹海峰逐一介绍了最新的进展情况:“不算我自己,我们资产经营公司已经培养出 4 位技术经理人。上周刚和一家创投机构进行了对接,后期交流平台的方案还在精心打磨。在专利方面,目前已经初步摸排筛选出十多项适合转化的成果。”
南京林业大学曹海峰作为技术经理人,在工作中坚守原则,拒绝不适合的竹产业订单,围绕南林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推广工作,对接多个项目。他认识到要深入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展现了他为产业发展和技术转移不懈努力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