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海南日报记者的视角,讲述了从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至今24年间,博鳌小镇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会都”的巨大变迁。记者通过自身经历,展现了博鳌在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体现了海南的蓬勃发展。
“报”说变迁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自那个宁静的小渔村扬帆起航,已经悄然走过了20多个春秋。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盛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在这20多年的岁月里,海南日报的记者们始终怀揣着热忱与责任,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持续奔赴博鳌亚洲论坛的现场,用心做好每一次的报道工作。他们不仅是论坛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更是博鳌小镇成长蜕变的亲历者。回首往昔,那些与论坛相关的故事犹如繁星般璀璨,数也数不清;而博鳌小镇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难以用言语尽述。
从今天起,海南日报特别推出“‘报’说变迁”专栏。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将精心选取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切面,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将博鳌小镇的变迁娓娓道来。通过今昔对比,带您一同感知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海南这片热土日渐走向世界舞台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在此,诚挚地邀请您关注我们的专栏!
2020年4月,抵达博鳌机场的旅客走下飞机舷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3月25日,博鳌机场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来自五湖四海、远道而来的各国嘉宾,乘坐着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仅仅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顺利抵达了博鳌东屿岛国际会议中心。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河海交融的旖旎迷人风光,更有便捷高效的交通和贴心周到的高质量服务。
作为海南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我又一次来到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现场。回想起2001年的论坛成立大会、2002年的论坛首届年会,再到后来的多次年会,直至今年的盛会,我何其有幸能够见证论坛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亲身感受着小镇博鳌从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步一步华丽变身为“国际会都”的精彩蝶变。
24年前,也就是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在博鳌这个宁静的小镇隆重举行。对于博鳌小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就像是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小镇未来的发展道路;而对于当时刚入职报社仅仅3年的我这个新记者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采访机遇。
2001年2月,王凯在海口美兰机场蹲守等待博鳌亚洲论坛嘉宾。
成立大会吸引了200多位外国嘉宾的到来。然而,如何能够近距离采访到这些外国政要和前政要,却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就在这时,一位同事被抽调到省外事办协助筹备工作,他还带着我成为了“抵达组”的服务人员。
由于当时海南的交通条件相对有限,参会的嘉宾们只能先乘坐飞机抵达海口,然后再转乘汽车前往博鳌。于是,我们便从早到晚在海口美兰机场蹲守,紧紧抓住嘉宾们在贵宾室等待行李的那短暂时间,见机行事进行采访。或许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重要人物,我和同事并没有丝毫的胆怯和畏惧,一旦找准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往前冲。就这样,一篇篇充满故事的报道、一张张生动鲜活的照片诞生了,它们成为了第二天报纸上的独家新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24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如今的我,早已从一名青涩稚嫩的“小记”成长为了带队来博鳌采访的“老记”。当我仔细整理曾经拍摄的照片时,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感慨之情。那些曾经让我们焦头烂额、头疼不已的交通难题,早已随着时光的流转,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里。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条条大路通博鳌”的繁荣景象。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王凯执行摄影报道任务。骆云飞 摄
曾经渔村那狭窄崎岖的沙土路,如今已被宽阔平坦的大马路所取代;南港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博鳌镇和东屿岛之间,驱车不到一分钟,就可以轻松走完昔日需要几十分钟才能走完的路程;博鳌机场三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快施工,待投用后,将能够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00万人次的保障需求。机场、高铁、渡口、高速公路……各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融“海陆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完美形成。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在其中穿梭往来,热情地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宾。在村口的咖啡馆里,乡间的民宿中,年轻人用流利的英语招待客人,就连耄耋老人也能够熟练地讲普通话,展现出了博鳌小镇的开放与包容。
当我按下快门,镜头里的博鳌依然在加速发展。每当看到外国记者惊叹于从机场到会场“咖啡未凉”的便捷接驳速度时,我的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24年前美兰机场贵宾室里,工作人员蹲在墙角手抄延误航班信息的身影。
从博鳌日益完善的立体路网到整个海南岛的四通八达,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一辆车,都像是一个个生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海南高质量发展的华美乐章,它们也将成为海南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文通过海南日报记者的亲身经历,生动展现了24年来博鳌从渔村到“国际会都”的巨大变迁,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反映了海南在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下的高质量发展,凸显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