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调研中的“层层陪同”现象展开,指出这一形式主义老问题依然存在,分析了其带来的弊端、基层陪同的纠结原因,并提出减少层层陪同的相关建议。
题:调研何必“层层陪同”
“层层陪同”,这是形式主义里一个典型的“老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明确针对接待工作中的不良风气,要求做到“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然而,从近期各地以及中央的通报情况来看,部分地方在调研时依旧存在“层层陪同”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俗话说“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调查研究的本意是为了发现问题并且更好地解决问题。但近年来,调研工作却时常暴露出作风方面的“问题”。曾经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省直单位的调研团总共20多人,可陪同人员却多达50多人,每天需要六七辆中巴车来保障出行,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有些基层干部忍不住吐槽,一些调研是“内容不够,人数来凑”,调研过程往往就变成了“上车转一转,下车看一看”的走过场。
当调研出现层层陪同、一哄而上的情况时,就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客观来讲,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广泛地接触群众,确实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但调研的广泛性并不等同于要搞“大阵仗”。如果盲目地拼凑一些无关人员参加调研,那么获得的往往是无效信息。甚至调研组会被“层层包围”,根本无法与老百姓进行接触,这样一来,调研真正需要掌握的实际情况就会大打折扣。
中央已经三令五申要求“轻车简从”,可为什么一些调研组还是前呼后拥呢?记者在了解过程中发现,基层也有着“陪同纠结”。一方面,基层干部深受陪同之苦。有的基层干部常年像“焊在”调研盆景上一样,每周都要陪同好几次调研,都快成了专职的“地陪”,连本职工作都没时间去做。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如果不陪同,又担心会“失了礼数,得罪领导”。在“陪同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上级单位没有明确限定陪同人员,那么各层级就只能硬着头皮“一陪到底”。
调研绝不是一场表演秀,必须减少层层陪同营造出的虚假“氛围感”。首先,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落实“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的要求,更多地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去发现真正的问题。其次,调研方案的制定要科学、细化,对于哪些人参加调研,要到哪些点位去,都应该尽可能明确说明,避免让基层干部摸不着头脑,从而盲目增加陪同人数来凸显所谓的“重视”。
本文聚焦调研“层层陪同”这一形式主义问题,剖析了其现状、危害及基层陪同的纠结根源,强调调研应回归务实本质,通过上级带头和科学制定方案来减少层层陪同,以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