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长篇小说《乌山不夜侯》展开,介绍了书中乌山茶的故事、主人公钟清友重振茶园的过程,阐述了做茶的复杂与趣味,以及钟清友的成长蜕变,还探讨了当下年轻人成长的“紧要几步”,揭示了小说以一人比喻一代人的创作意图。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乌山不夜侯》,它有着以一人比喻一代人的巧妙创作意图。当乌山的茶山不再仅仅散发着淡淡的乡愁意味,而是被年轻群体积极昂扬的荷尔蒙气息所部分替换时,茶的文化与传承便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灵动与精巧。
“不夜侯”,这一茶的雅称,最早出自西晋文人张华的《博物志》。它寓意着饮茶之后,人会神思清明,难以入眠。而《乌山不夜侯》这部长篇小说,从名字便能知晓,它讲述的是“乌山茶”的故事。在书中,“乌山不夜侯”还是乌山村人对主人公钟清友爷爷的尊称,这其中仿佛又蕴含着“侯爵”的高贵意味。这位老人,常常一人一狗,漫步在茶园中巡山,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小说里,那浓浓的乡愁意味在字里行间缓缓溢出,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乌山的宁静与悠远。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乌山不夜侯”去世后,茶园面临着存续的难题。承包者钟志国,也就是钟清友的父亲,打算转让茶园套现,想要甩掉这个看似沉重的包袱。就在这时,从伦敦回来送爷爷最后一程的年轻人钟清友,在茶园中仿佛经历了一场血脉的觉醒。他对埋葬了爷爷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依恋,乌山那美丽而震撼的自然景观也让他心潮澎湃。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机会,接过了爷爷想要重振茶园的重担。从表面上看,这或许是爷孙之间隔辈亲所带来的能量传递,但实际上,这位仿佛一夜间爱上做茶的“海归”的行动力,更多地源自于他血液中流淌着的文化律动,那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做茶,是一门充满复杂与细腻意味的艺术。“采青、晒青、晾青、浪青、杀青、碰青……”仅仅是围绕茶叶制作的这一系列与“青”有关的专业术语,就足以让人对这一过程充满了好奇。正如小说里的茶叶大师叶天羽所说:“做茶就像训练一个人:晒青就是让它跑起来,流汗;晾青就是让它休息,恢复体能;缓过来了,再训练,俗称死去活来。”《乌山不夜侯》将做茶的过程描写得饶有趣味。例如,叶天羽收购了几千斤被钟清友认为“做废”了的茶,经过他的几番“调教”,那些原本被认为无用的茶竟然变成了珍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起死回生”,让人为之惊叹。
在小说里,茶被赋予了灵性。但实际上,小说更着重于对人物的刻画。钟清友的灵性,在霸道父亲长期的严厉管教下,就如同萎靡不振的“茶青”。然而,经过几个月独居茶园的反复思考与历练,他的灵性如同被点燃的火焰,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觉醒”了。这位 25 岁的 00 后,以父辈难以想象的成长速度,逐渐拥有了茶园主人的姿态。这样的描写,仿佛为这一代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中心。他们拥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社交与传播工具。他们的自信,不仅源自对知识与信息的掌握,更来自于能够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实干精神。
柳青在《创业史》中曾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当我们阅读《乌山不夜侯》中钟清友做茶之后的山村开发故事时,不免会想起柳青所说的这句话。虽然两部书的书写者以及书写对象隔了几代人,但书中的箴言却仍然闪耀着价值与意义。那么,当下年轻人的“紧要几步”究竟有哪些呢?从钟清友的经验来看,首先第一步是热爱,因为没有热爱就不会有全身心的投入;第二步是理性,要通过清醒的分析与果断的决策来把握好机会;第三步是资源整合,这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与人际资源;第四步是目光长远,只有放眼未来,才能坚定当下的付出。
年轻人就如同茶一样,需要经过“炒”的过程才能显露出真味。这里的“炒”,既是制茶工艺中决定品质的关键工序,更是时代对青年群体的精神淬炼。它代表着历练,是锻造,也是扶持与呵护。在《乌山不夜侯》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钟清友从一枚刚被摘下枝头的“嫩叶”,逐渐变成芳香四溢的“茶叶”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的创作才有了以一人比喻一代人的深刻意图。当乌山的茶山意象由淡淡的乡愁意味部分替换为年轻群体积极昂扬的荷尔蒙气息后,茶的文化与传承,自此也有了额外的一份灵动与精巧。
本文通过对《乌山不夜侯》这部小说的解读,展现了主人公钟清友重振茶园的历程,揭示了做茶的文化内涵以及年轻人的成长蜕变。小说以茶为载体,反映了年轻人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担当与力量,同时也为当下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启示,强调了热爱、理性、资源整合和目光长远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