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台当局近期对替代役“演训召集”相关办法的修正,详细介绍了此次修正的具体内容,包括放宽召集年限、次数、日数,删除全年受“勤务召集”总日数限制等,同时还提及了替代役的相关数据,最后呈现了不同政治派别对这一修正的不同态度。
据相关报道,为应对所谓的“非常事变”或者“战时支援需要”,台当局近期对替代役“演训召集”的相关办法作出修正。这一举措在台岛引发了广泛关注。
自赖清德上台之后,相关的召集规定出现了重大变革。根据台当局在3月17日公告修正的“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满后召集服勤实施办法”,在召集年限、次数以及日数方面都进行了放宽处理。
台当局所构建的“全民国防体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以志愿役军人为主体的主战部队,以义务役军人为主体的守备部队,以后备军人为主体的后备系统。另外,在蔡英文时期还调整了“因应全民国防兵力结构调整之替代役配合方案”,于2022年将替代役备役纳入民防系统。平时在进行训练或者演习的时候会实施演训召集,而在非常事变或者战时则会实施勤务召集。
在过去,替代役演训召集的对象仅仅是退役后8年以内的人群,并且每年的召集次数限制为一次,每次的召集时间在一日以内。然而此次修正之后,新增规定表明“必要时”台当局可以“视需要”酌情增加召集的年限、次数以及日数。召集对象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将退役后9年以上至除役前的替代役备役役男也纳入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让他们接受民防专业训练,从而扩大整体的紧急救护以及支援防卫的能力。
台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替代役总备役人数达到了27万余人。在去年,召训的人数为5万余人。原本今年计划扩大召训规模,预计召训7.2万人,但是由于预算删减,最终将召训人数下修至5万人。此外,今年核定招募的替代役人数共有13650人。
台当局解释称,“必要时”主要是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国际情势紧张、天然灾害、支援辅助军事勤务等情况;而“视需要”则是指非常事变或者暂时情况,这种情况下需要由台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与“全民防卫动员体系”进行会商,或者由召集机关报请台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进行核定。
在过去,替代役勤务召集是设有总天数限制的,每次召集的时间为30日,如果有必要可以延长一次,但是全年的总日数不得超过60日。而此次修正之后,删除了全年总日数的限制,并且增列了“必要时”由台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酌情增加勤务召集日数的规定。
为了应对所谓“非常事变”或者“战时动员人力”的急迫性,需用机关与地方政府申请勤务召集的期限从原先的提前20日缩短为提前10日。另外,还对地方政府召集总人数的限制进行了修正,从原先的十分之一放宽为二分之一,同时删除了当次召集不超过5日的限制。
对于台当局的这项修正举措,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陈玉珍提出质疑,她要求台当局明确告知民众,此次制度的改变是否意味着台湾已经要进入“备战状态”?台立法机构民众党团副总召张启楷也表达了质疑,他指出从传出女性服役、高中生纳入民防训练到延长兵役,台当局不断无限制地补充兵力、扩充民防,这势必会对民生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他认为,设法促成两岸和平,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方案。
然而,绿营民意代表则对这一修正表示赞同,他们声称乐见台当局强化所谓的“全民防卫纵深”。
台当局修正替代役“演训召集”相关办法,放宽多项限制,扩大召集范围,引发不同政治派别的不同反应。国民党和民众党质疑这一举措将台湾推向“备战状态”,影响民生经济,而绿营则表示赞同。这一事件反映出台当局不顾民众利益,执意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寻求和平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