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拜访县城朋友娟子的经历,详细介绍了娟子的成长、恋爱、婚姻等情况,重点描述了母亲患病后,娟子为照顾父母从北京回到县城生活的感人故事。
我在夕照时分前往县城拜访一位年轻的朋友。彼时,晚霞似古铜色的绸缎,远远望去,大街仿佛铺满了金砖,一片绚烂。
这位朋友名叫娟子,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家中吃晚饭。娟子的到来有些意外,她母亲42岁才生下她。当父亲从医院怀抱着襁褓中的娟子回到家,“扑通”一声跪在一张面色严肃的男人照片前,声音带着喜悦说道:“爸,您当爷爷了……”照片上的人,是娟子53岁就离世的爷爷。
娟子从小到大都是个省心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她成绩一直十分优秀,每次开家长会,她都是班主任老师口中夸赞的对象。18岁那年夏天,她顺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北京的一家企业工作。
26岁时,娟子开始恋爱。她的男朋友来自内蒙古,性情热烈且为人豪爽。他第一次带娟子去看内蒙古的大草原,那天,天空蓝得仿佛要融化,草原上的牛羊如云朵般缓缓流动。在草原的星空下,娟子把自己的心交给了这个小伙子。
28岁那年秋天,娟子在北京结婚,他们的房子是按揭购买的。这一次父亲有些着急了,他给内蒙古的亲家打电话说:“住的房子还欠着钱,心里总不踏实,咱们两亲家一起想想办法吧。”亲家也很大度,想法和他一样。于是,两户人家一起筹钱,把房贷还清了。
父亲给娟子打电话,语气轻松愉快:“娟儿啊,如今爸爸在县城睡觉也踏实了。”
“谢谢爸爸!”娟子在电话里说道。那一刻,她突然觉得,在北京的灯火下,这房子墙壁里的每一块砖,都浸透着亲人的温度。
结婚后,每年春节,娟子都会和丈夫先后回内蒙古和自己老家的县城住上几天。在故乡的县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那种深入骨子里的年味便会在血液中流淌。后来有了女儿,一家人团坐在县城的房子里,喜悦的氛围会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有一年春节,娟子把父母接到北京过年。父母呆呆地坐在房子里,仿佛突然失聪了一般,那种感觉就像是把两棵老树从县城硬生生移栽到了北京。正月初四,娟子就带着父母乘飞机到省城,然后换乘高铁回了县城。回到县城的父母,仿佛两株枯萎的植物遇到了雨水,转瞬之间就枝叶青翠透亮了。
娟子和丈夫商量过,等父母老了,走不动了,最终还是要把他们带到北京照料,让父母过上安心的晚年生活。
前年春节,娟子带着丈夫和女儿回到县城父母的家。8岁的女儿甜甜地呼唤“外婆,外婆”,母亲却毫无反应。这让娟子十分吃惊。
父亲平静地拿出医院做的脑电图检查片子,告诉她,母亲患了严重脑萎缩,得了阿尔茨海默病。
“爸爸,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娟子冲着父亲大声说道。
“告诉你又有啥用?这个病也治不好,不过我身体还不错,会把你妈妈照顾好的。”父亲说道。
面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母亲,娟子忍不住哭了。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晚上,娟子扶着母亲,给她洗了一次澡。母亲松弛耷拉的皮肤,让娟子不忍直视。也是第一次,娟子看到母亲肚皮上有一道深深如蚯蚓般的疤痕,那是母亲当年剖腹产后留下的。
回到北京的芳菲四月,娟子和丈夫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全家人回到县城生活,照顾父母。娟子明白,无论怎么努力,父母都不会去北京居住,父亲还说已经做好了和母亲一起去养老院生活的打算。
娟子的这个决定,对父亲来说,无异于石破天惊。但这一次,娟子心意已决。她说:“爸爸,不要劝我了,我喜欢县城热气腾腾的生活,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去年秋天,娟子从北京的企业辞职,和丈夫、女儿回到了县城生活。以后稳定下来,或许还会把公婆也接过来养老。
如今,娟子和丈夫在县城开办了一家传媒公司。在县城,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几乎人人都认识,虽然人情往来偶尔会让人觉得麻烦,但县城的生活却让娟子的内心感到平和宁静。在这里,可以望见地平线,还有明月与星空。
我去娟子家做客的那个傍晚,夜风清凉。娟子正在给母亲喂青菜瘦肉粥,丈夫在辅导女儿做作业。一旁,一生温良恭俭让的父亲嘴角浮笑,慈爱地望着陷入记忆沼泽里的爱妻。
我从娟子家的窗户望出去,天地寂静,晚霞如金,一群夜鸟正从徐徐降落的天幕下飞过。
晚安,县城。
本文通过讲述娟子的成长、婚姻经历,着重描绘了她为照顾患病母亲,从北京回到县城生活的过程,展现了亲情的珍贵和力量。娟子放弃北京的生活,回归县城,体现了她对父母深深的爱与责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县城生活带来的平和与温暖。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