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年青年高伟增跨界转型,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深山里建立现代化鹦鹉养殖基地的创业故事,介绍了基地的情况、他的转型契机、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还有目前的销售情况和未来规划。
近期,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那幽静的深山之中,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鹦鹉养殖基地正悄然有序地运转着。这座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 40 亩,每年能够出栏千余只和尚鹦鹉,创造的产值更是突破了 280 万元。而引领这座基地不断发展的,是一位有着跨界转型经历的 87 年青年——高伟增。
高伟增指着那依山而建的繁育车间,感慨地说道:“选址整整跑了半年。”这座养殖场精心选址,远离居民区与水源地,完全符合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养殖标准。目前,基地配备了一系列专业设施,像恒温孵化室、幼雏保育箱等一应俱全。通过“种鸟培育 – 人工取蛋 – 奶粉喂养”这样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基地实现了 80%以上的孵化存活率,相较于初创期提升了超 30 个百分点。
曾经在城阳经营水族馆的高伟增,因为客户带来的和尚鹦鹉而与这个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坦言:“那时国家刚放开个人养殖许可,这是个蓝海市场。”这也成为了他转型的契机。
然而,跨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高伟增表示,跨界的“学费”是长达半年的摸索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从种鸟配比到奶粉配方都要进行自主研究。甚至还遭遇了假奶粉导致十几只幼鸟死亡的挫折,那次直接损失了数万元。“后来发现必须严控供应链。”高伟增心有余悸地说道。
高伟增小心翼翼地展示着温控记录本,上面详细记载着温度湿度对孵化率的影响规律。他透露:“对于蛋死亡、闷壳这些问题,我们摸索出独有的解决方案。”核心突破在于奶粉吸收度优化与弱雏护理方案,通过添加钙剂、维生素和每日新鲜果蔬,将幼鸟体质提升到了关键指标水平。
“最难的是特种养殖许可证。”高伟增回忆起申报历程,依然记忆犹新。历时半年的场地整改,十余项材料申报,省市级林业部门三次实地核验。如今,每只鹦鹉都佩戴着专用脚环,养殖数量实时上传省级监管系统,形成了完整的溯源链条。
基地通过网络平台吸引了全国的客源,来自河南、江苏等地的客商占比超六成。每只售价 2800 元的幼鸟凭借“会说话”的卖点供不应求,经销商与个人玩家形成了稳定的客群。对于未来,高伟增有着明确的计划,他打算成立养殖合作社,“希望能带动合规养殖,让更多农户参与这个特色产业。”
87 年青年高伟增跨界转型养殖鹦鹉的创业故事。他建立的养殖基地规模可观、产值较高,在创业过程中克服了选址、技术、许可证办理等诸多困难,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目前销售情况良好,未来还计划带动更多农户参与。高伟增的创业经历展现了青年创业者的勇气和智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