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以沂源县为例,介绍了当地针对退化林进行抚育更新的具体举措,包括对刺槐林、侧柏林的改造,以及通过流转集体林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等,展现了科学绿化对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
在当下,山东正积极且持续地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山东不仅致力于优化造林布局,充分挖掘绿化潜力,还着重提升森林抚育水平,以此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在沂源县,一场针对退化林的抚育更新行动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曾经的老树林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沂源县织女洞国有林场内,工人们正忙碌地补种着麻栎树苗。这片树林过去满是刺槐,大多是采伐后从根部重新生长出来的次生林。这些刺槐树干弯曲不直,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沂源县国有织女洞林场场长刘明海无奈地表示:“这些刺槐20多年才长了13厘米。要是不进行改造,它们的生长量会变得非常小,固碳能力也会不断降低,生态功能更是会逐步减弱。所以,我们需要更换新的品种,以此提高生物的生态功能。”
在沂源县,像这样的刺槐林多达20多万亩。从2023年开始,当地连续三年被列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其目标就是改造这些“老弱病残”的林子,让树木能够生长得更快更好。织女洞林场率先行动起来,他们间隔砍掉一部分刺槐,腾出空间来种植麻栎苗。刘明海场长解释道:“如果一次性把刺槐全部伐掉,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会过于严重。等麻栎苗长到足够大,大概七八年之后,再把刺槐去除,这样就能将整个林子更新为麻栎林,从而实现人工干预下的森林更替。”
和刺槐林情况类似,侧柏林曾经也是造林的主要树种,它耐贫瘠、抗病虫,被种植了几十年。然而现在,林子过于茂密,阳光无法穿透,导致树木生长状况越来越差,虫害也日益增多。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启动,林场开始砍伐老弱病树,将树木密度从每亩130株降低到80株左右。沂源县国有织女洞林场副场长王化成说道:“树势变弱后,虫子就容易侵入,因为树脂分泌减少,虫口能够轻易咬动树木。而如果树势强壮,分泌的油脂多,就能把虫子的口腔堵住。”
织女洞林场成为了森林改造的示范点,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大部分林子属于集体林,由分散的承包户经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里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国投公司出面,将8个乡镇、96个行政村的4万多亩林子流转过来,用于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沂源县碳中和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储备林项目负责人王海旭介绍说:“我们对林木所有权地上附属物进行一次性补偿,每亩300元,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费是每年每亩30元,另外还会退还承包费和利息。我们补充种植的树种主要有麻栎、华山松、白皮松、楸树和黄连木等。”
目前,沂源县已经逐步探索出森林抚育间伐、改造培育、修枝、补植等四种森林改造模式,使得树木分布疏密合理、针阔树种相互混交。通过人工干预,激活了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让林子变得更加稳定和健康。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四级主任科员张振波表示:“通过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国家储备林项目,对退化林进行改造,能够推动森林的更新演替,提高树种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进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近年来,山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绿化潜力。通过森林经营逐步调整树种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得到稳步提升,森林景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自2021年以来,全省完成造林67.4万亩,森林抚育77万亩。
本文围绕山东沂源县的森林改造展开,详细介绍了当地针对刺槐林、侧柏林等退化林的改造措施,以及流转集体林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做法。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森林经营手段,沂源县探索出多种改造模式,提升了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同时,山东全省在科学绿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现了科学绿化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