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互联网上盛行的“外呼”业务,记者实地调查外呼公司,揭示其通过智能机器人高效电销的情况,同时深入探究外呼公司逃避封号和处罚的手段,展现出电话销售行业存在的监管漏洞与产业链乱象。
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中,铺天盖地地出现了许多打着“外呼”业务旗号的广告。所谓“外呼”业务,其核心就是外呼公司协助商家向手机用户拨出营销电话,在市场上,这一业务通常被叫做“电销”。这些外呼公司更是以“高效触达用户”“精准拓客”等极具吸引力的口号来招揽生意,甚至宣称能够借助AI智能机器人来拨打营销电话,听起来颇具科技感和高效性。
记者依据这些“外呼”网站所提供的联系方式,奔赴多个地区展开了深入调查。
智能机器人一天拨打上千个电话
工作效率远超人工客服
记者来到了一家名为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外呼企业。这家公司已经从事外呼业务多年,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该公司对外宣称,他们曾经服务过的企业多达5000多家,在市场上外呼智能机器人技术领域处于第一梯队,每个月都能和几十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公司的田经理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公司主要承接的业务广泛,涉及教育培训、健康医疗、建筑施工、金融贷款等多个热门行业。应记者的要求,田经理打开了一套正在为客户进行测试运行的系统后台,现场展示了他们公司的外呼技术。
记者根据广告宣传资料,走访了多家外呼公司后发现,一台外呼智能机器人一年的使用成本大约在一万元左右。然而,其工作效率却令人惊叹,平均每天能够拨打上千个电销电话,相比人工客服而言,效率高出了一大截。
外呼公司如何逃避封号和处罚?
“我们跟运营商关系还是比较好”
需要明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有明确规定,除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之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去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外呼智能机器人,还是真实的电话营销人员,只要在没有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拨打营销电话,都属于违法行为,主管部门会对其进行封号和处罚。那么,这些外呼公司是如何在利用智能机器人进行海量外呼的同时,还能逃避封号和处罚呢?
记者了解到,拨打电话的线路主要分为实商和虚商两大类。像移动、联通、电信这类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被称为实商,他们旗下的手机号码通常服务于普通消费者,业内将其叫做“大号”。而另一种虚拟运营商,在业内被统称为虚商,这些虚拟运营商同样发售11位的手机号码,大部分号码是以17或是16等数字开头,业内把它们叫做“小号”。
记者在多家外呼公司调查时发现,这些从事外呼业务的公司,都是从虚拟运营商那里购买“小号”来进行外呼业务。这些“小号”没有实体手机卡,也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
外呼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承认,在为用户提供电话销售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遭到消费者的投诉。但他们对此却并不担心,还称“其实我们跟运营商关系还是比较好,不是很大的投诉我们都能去申诉,然后内部处理掉”。
虽然这些外呼公司对外总是吹嘘自己的实力和所谓的关系,但公司工作人员也向记者透露,对于个别投诉,最多就是罚点钱而已。即便遇到封号的情况,他们也能够随时更换线路或是号卡,对电销业务的运营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表面上,电话销售行业有着严格的监管,但在这次采访中却发现,外呼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将监管一一化解。他们利用获客软件偷取消费者电话号码,虚拟运营商又提供大量的“小号”,再加上外呼智能机器人所谓的科技加持,市场上外呼公司的电话销售产业链条就这样快速形成了。
本文通过记者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了外呼公司的运营模式。外呼公司利用智能机器人实现高效电销,同时通过购买虚拟运营商“小号”、与运营商建立所谓“良好关系”等手段逃避监管和处罚,揭示了电话销售行业存在的监管漏洞和产业链乱象,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整治。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