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上海市团校举办的青年技术经理人培训班,深入探讨了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介绍培训中的授课内容、学员的收获以及国内外技术经理人发展的对比,展现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专业人士,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科技红娘”——技术经理人。从字面意义理解,技术经理人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活跃在科研人员、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之间,为这些主体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服务,就像一座桥梁,致力于促成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推动技术交易的达成。
然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堵点”。这些“堵点”究竟是什么?形成的原因又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呢?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3月15日至17日,上海市团校精心举办了青年技术经理人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旨在汇集各方资源,为青年从业者答疑解惑,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贴近市场,挖掘背后逻辑
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刘群彦是本次培训班的授课教师之一。他和他的团队在高校教师创业路径设计方面成绩斐然。从协议定价转让到评估定价赋权,再到分割转让和全部赋权,他们设计了多种创业路径,为全国性赋权改革积累了宝贵的案例经验。
刘群彦认为,技术经理人具有高度实践化和综合性的职业特征。这一职业涉及管理、投资、政策、法律、财务等多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一个人很难同时具备这么多能力,所以技术经理人需要团队协作,相互赋能,在技术转移中实现各自的价值。
这番见解让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重点产业六部主管李磊深受启发。李磊是法学专业出身,在判断一项技术或专利是否具有商业化价值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参加培训后,他找到了答案:技术经理人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协作配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虽然他不懂前沿技术细节,但只要有基本概念,就能在相关领域的合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表示:“技术经理人是一支贴近市场的队伍,需要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技术经理人的能力。”对于青年技术经理人来说,课程教学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走进真实案例,深度挖掘背后的逻辑。
此次参与培训的40余名学员,大多来自人工智能、新材料、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培训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经验和分享困惑的宝贵机会。
上海智期科技有限公司CEO甘毅长期以来一直为能调动的资源不足而苦恼,无法更好地转化现有科技成果。他表示:“以前我们只知道要把科研成果拿过来跟企业做结合。这次参加完培训,我知道了清晰的路径是什么,每个节点大概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胡贵宝在材料研发过程中,深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困难。他说:“有时候光看书,只知道埋头研究,对成果转化未必能理解得很透彻。这次有很多针对性课程,让我对技术经理人的职责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希望能有更多平台,让研发人员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长期主义,做科学家的“合伙人”
在国际上,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早已走上了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相比之下,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22年才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获得了正式“身份”。
不过,我国政策一直对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部印发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努力汇集和培养人才,推动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梁冰在培训中告诉学员们,一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是科学家的陪伴者,能够陪伴科学家一起成长,陪伴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并最终落地。他认为,职业技术经理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技术经纪人,主要提供简单的供需撮合对接;第二阶段是能够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并获得一定佣金,但这种模式未必能支撑未来的良好发展;第三阶段要有投行理念,不仅可以通过佣金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准确筛选科技成果,发现其价值,更早期介入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设计成果转化路径,并通过换股权的方式获得未来的一定股权。
这些理论让具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艾倩雯感触颇深。在工作中,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顶尖技术走出实验室,让科学家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通过培训课程,她重新思考了技术经理人的定位:从专注于帮科学家跑政策、立专项的“服务者”,转变为“科学家的合伙人”。
上个月,艾倩雯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个特种机器人团队,他们在水下应用场景取得了技术突破,但在专利布局上存在短板。她表示:“如果我们仅仅按照流程帮他们申请专利,可能会错失真正的价值。”现在,她有了全新的看法:要提前联合专利专家,预警潜在的国际专利冲突,并提供前瞻性的知识产权布局建议。“不是被动等待需求,而是主动创造价值,真正与科学家并肩作战,共同推动创新落地。”
在课堂上,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在分享杨浦科技创业发展历程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孵化器的真正客户是谁?
艾倩雯说:“过去,我们常将孵化器视作创业团队的服务者。”从杨浦的案例中她发现,孵化器不能只是二房东,而应成为整个创新生态的共创者。“他们突破收租者模式,升级到创新股东,成功纳入了政府、高校、企业、投资人等多方力量,形成了真正的创新共同体。这个思路与我们‘以科学家为核心’的理念高度契合,也让我更加坚定,未来我们要进一步突破传统孵化模式的边界,让技术经理人不仅仅是产业的连接者,更是创新价值的创造者。”
一次培训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对青年技术经理人长期的关注与支持至关重要。刘群彦认为,技术经理人越早起步,经历的时间越漫长,经验就会越丰富。因此,有关部门要提早介入,提早规划,提早关心青年技术经理人群体的发展。可以建立长期机制,比如联合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对青年技术经理人进行培训、指导,或是举办培训班,给他们更多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跨领域交流和分享,更深入地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上海市团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推动建设该领域青年人才成长发展平台、发布培养计划,依托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青少年创新成果交易平台等社会资源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上海青年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建设。
本文围绕上海市团校举办的青年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展开,介绍了技术经理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和职业特点。通过学员们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思考,展现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尽管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起步较晚,但政策的支持和各方的努力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和支持,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