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潞城镇八各庄“助老有我”志愿队的暖心故事。该志愿队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他们用志愿服务为村里独居老人带来温暖与安全。同时介绍了志愿队从零散互助到规范化服务的发展过程,以及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基层治理动员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情况。
轻轻推开通州区潞城镇八各庄独居老人雷玉兰的家门,一缕缕灿烂的阳光,透过那擦得锃亮如同明镜一般的玻璃窗,温柔地洒落在干净的地板上。曾经那昏暗、杂乱,仿佛被岁月遗忘的小屋,如今已焕然一新,散发着温馨与整洁的气息。而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是70岁的志愿者李凤玲和她那些同样热心的志愿伙伴们,蹲身整整两小时,不辞辛劳地反复换水,换了十几盆清水,进行了一场“硬核清洁”才实现的。
在八各庄村,有一支特别的“助老有我”志愿队。这支队伍的成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60岁,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老宝贝”。他们用累计13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村里那些孤独的独居老人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
当面对老人家中积存多年、顽固得如同牛皮糖一般的污渍时,李凤玲总是笑着说:“咱身子骨硬朗着呢,能帮一把是一把!”队伍里曾是理发师的张秀利,在退休之后又重新拿起了剪刀,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她满是感慨地说:“年轻时的手艺,没想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队长蔡德洪更是每月都会带领队员们挨家挨户地进行入户排查,仔细检查电线老化、插排过载等安全隐患,并且还会为每户老人提供详细的整改建议。
志愿队的服务清单上,满满地写着无尽的温情:30次上门理发,让老人们的银发焕发出新的光彩;176场安全检查,就像给老旧的电路贴上了“平安符”;57次深度清洁,让原本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杂物变得整洁有序……
据了解,助老志愿服务的故事最初源于三五个热心肠的“老交情”。那时候,张秀利、李凤玲、王秀芳、兰射香等五六位村民,只是时不时地帮独居老人打扫一下房间。这种基于人情往来的互助,虽然让人感觉十分温暖,但却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到去年,曾经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蔡德洪搬到了村里,他加入志愿服务队并成为了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原本零散的帮忙逐渐转化为了规范化的服务,还确定了“三个一”的行动方向,即每日一次暖心敲门,给老人送去关怀;每周一次深度清洁,让老人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每月一次集体入户,全面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这一系列的行动,为独居老人筑起了“安全 + 温暖”的双重港湾。
这支队伍用实际行动证明,当现代志愿服务理念扎根于乡土之中,那些朴素的邻里情,就像一颗种子,终将长成支撑乡村善治的参天大树。正如蔡德洪所说:“我们这辈人最懂,守望相助就是乡村振兴最好的底色。”
在“副中心有我”的号召下,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基层治理动员服务体系,搭建起了一个多元参与的治理大舞台。他们念好“找对人、搭好台、鼓足劲、干成事”的“十二字诀”,为那些有热情、有时间、有能力的志愿种子提供专业的指导。走出了一条“从普通群众到共治骨干、从一个骨干到一支队伍、从零散盆景到全域风景”的“三步”动员路径,成功地将政府治理任务转化为了全民共治行动。
在潞城镇,无论是头发花白却依旧热心肠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入户为邻里检查安全隐患;还是充满朝气活力的亲子家庭,在河边遛弯儿时主动捡拾白色垃圾;亦或是全职在家的主妇们,为环卫工人钩织红围巾,希望能让他们“温暖一冬”。“文明银行”精准地聚焦不同身份、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为他们量身打造专属的参与场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激发了每一个人投身基层治理的热情,让潞城的基层治理呈现出百花齐放、全民共建的蓬勃活力。
本文介绍了通州区潞城镇八各庄“助老有我”志愿队为独居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的事迹,展现了他们从零散互助到规范化服务的转变,体现了现代志愿服务理念与乡土邻里情的结合。同时阐述了潞城镇依托“文明银行”推动全民参与基层治理,使基层治理呈现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凸显了守望相助精神对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