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中国建设者在非洲开展的打井项目,详细介绍了中国企业在乍得实施的“甘甜社区”计划以及中国援津巴布韦灾后打井项目,阐述了这些项目对当地民众生活、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所体现出的中非友好情谊。
3月22日,世界水日如期而至。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中国建设者们怀揣着友好与合作的愿景,将先进的中国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带到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心修建饮水井,极大地改善了非洲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当地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位于非洲中部的乍得共和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水资源极度匮乏。自2011年起,中国企业就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制定了免费为社区打饮水井、提供清洁安全饮用水的“甘甜社区”计划。14年来,这项计划稳步推进,中国企业为乍得47个村庄和部落打深水井149口。如今,股股清泉从地下涌出,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至今仍在持续开展,不断为更多的乍得民众送去希望。
在水井钻探前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他们主动深入社区,与当地政府及社区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通过收集水文资料、多方了解情况,根据当地社区人员的变化以及实际需求,合理布置水井井位,确保每一口井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中国石油乍得公司油田协调部刘启吉介绍道:“我们所有的水井完钻后,都会进行取样化验,在确定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之后,再交付当地社区使用,确保社区居民喝上清洁健康的饮用水。”这种严谨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对乍得民众健康的关怀。
乍得南部地区芒杜尔西省古达瓦镇,原本只是一个不到500人的小村庄。在炎热的旱季,当地罗尼埃油田附近的古达瓦镇村民只能逐水而居,生活十分艰难。然而,自周边有了水井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带着家人居住在该镇周围,以古达瓦镇为中心的商业圈逐渐形成。目前,古达瓦镇常驻人口已达5000左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
水井交付当地使用后,中资企业并没有就此撒手不管。他们每年都持续动态跟进掌握水井的使用情况,并对所有水井的水质、设施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目前,每年中方都要对50多口深井进行维修维护,仅2024年就维护维修了周边村落的水井51口,确保这些水井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当地民众服务。
乍得芒杜尔西省古达瓦镇镇长约塞夫·阿理法感慨地说:“随着中国公司进驻古达瓦,这个项目已成为我们地区的一笔巨大财富。自从他们来到这里,我们见证了项目带来的好处。中方作出了许多积极贡献,他们所做的工作非常完美,值得我们支持。”
除了乍得,中国在非洲的打井援助项目还延伸到了津巴布韦。中国援津巴布韦灾后打井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旨在为津巴布韦4个受灾省份打300口手压井。目前,已在东马绍纳兰省和马尼卡兰省完成121口井的钻井工程,在东马绍纳兰省完成全部66口井的手压泵安装工作。
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部非洲分公司副总经理黄文表示:“这些水井将直接用于受灾地区村民的安全饮水,能够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一部分水井也用于农田灌溉,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障粮食的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团队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村民主动与项目部成员交流,表达了对中方团队的感激之情。这种友好的态度也成为了他们工作的动力。
黄文回忆道:“当地民众非常热情,每到一个地方,我们的打井成功了,他们都会通过唱歌、跳舞和吹口哨的方式对我们表示欢迎。他们会说‘你好’这样的中文来表达感谢之情。”
项目部工作人员伦比扎伊·姆兰加也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中国捐赠300口水井给津巴布韦,我想对此表示感谢。这体现了津中友谊,展示了中国政府对津巴布韦乃至非洲发展目标的支持。”
展望未来,黄文表示:“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结合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通过‘电力 + 水利’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为村民供电,还可以为水井的运行提供稳定的动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在非洲乍得和津巴布韦开展的打井项目。在乍得,“甘甜社区”计划持续14年,为当地多个村庄和部落打井,改善了民众生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且中资企业后续维护工作到位;在津巴布韦,灾后打井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为受灾地区提供安全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感激。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非洲部分地区的饮水难题,还增进了中非友谊,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发展的积极支持,同时未来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