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流域》的出版历程展开,详细介绍了首版、再版及第三版的相关情况,包括出版时间、编辑人员等,还阐述了第三版内容的更新变化,以及在当下音乐资讯极大丰富的时代,探讨了该书写作和出版的必要性。
这里是《民谣流域》第三版的后记,让我们一同回顾这部音乐著作的不凡历程。
《民谣流域》的首版于1998年5月与大家见面,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的责任编辑是汪民安。这一版的诞生,宛如一颗种子,在民谣的土壤中埋下了希望。
时光来到2008年1月,也就是该书首版后的十年,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民谣流域》迎来了再版。此次再版的责任编辑是蒋卫国,而开局工作是由杨全强编辑推动的。那时,我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就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面貌,只是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对于内容的增补,主要是通过加注和插图的方式来实现。那个时候,我和史文华身处不同的城市,一个在地球的这一端,一个在另一端,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所以再版的工作就由我一人独自完成。
为了通过插图来增加书籍的容量,我对自己所有的库存唱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发掘、发现和精炼。甚至还通过新的购买行为,临时扩充了我的库存唱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民谣流域》的第三版。我和史文华的情况依旧,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不过这一次,再版的新内容主要由史文华来撰写,我则担任来料编辑的角色,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深加工,并且展开一些延伸思考。我们俩都曾是武汉第一批打口带痴迷者,在对音乐的热爱上,我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我们都对人类音乐怀有无限的雄心,就像饕餮一样渴望品尝每一种音乐的美味,而且秉持着无差别通吃的热爱态度。我们各自都拥有数量高达五位数的唱片库。特别是史文华,由于他有二十年定居美国的经历,恰逢唱片业没落,美国二手唱片店涌现出海量资源,这使得他的唱片库存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显然,他的唱片成色更好,历史价值也更高。这一次,轮到他对自己所有的唱片库存进行清理、发掘、发现和精炼,将这些珍贵的资源化为《民谣流域》驶向更深海域的新燃料。
与第二版相比,这一版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除了章节大体保持不变之外,我们这一次的写作不再拘泥于原书的原貌,而是秉持着能增尽增、应增必增的原则。另外,考虑到距离第二版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六年之久,民谣世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以一直延续到当下这一年的人物、事件、潮流、变迁、专辑和歌曲为素材,力图刷新和增进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民谣流域》诞生于一个音乐资源相对贫瘠的年代。当年创作这本书的初衷,至少有一条是为听众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他们提供一些音乐资讯。然而,转眼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音乐变得饱和甚至过量。人们对资讯不再像从前那样珍视,甚至因为互联网、iTunes、网易云、QQ音乐等平台的存在,唱片多得让人应接不暇。面对全世界铺天盖地的音乐产出,唱片迷们开始感到厌烦,而非唱片迷则变得清心寡欲。
在这样的形势下,像《民谣流域》这样的书,还有没有写作和出版的必要呢?
也许,还是有必要的。人类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和纯真,仍然值得我们去保护,有必要让这份好奇和纯真再度苏醒。而苏醒的途径,就是通过那些睁着眼、张开耳朵、带着头脑的著述。作为作者和读者,我们常常感到不满的是,我们对音乐的所知有限,系统不够完善,自己的眼力不够敏锐、耳力不够灵敏、脑力也有所欠缺。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些关于音乐的文字,就像即刻泛起、瞬息生灭的浪花,很快就被拍碎在音乐海洋和时间汪洋的岸边。
同时,旌表人杰,彰显佳作,留下历史的成果和线索,这仍然是任一时代的音乐史写作者必须达成的目标,也是一代代人类必须接纳、继承、再认识和再发展的内容。我们力图用自己的耳朵去筛选出我们认为的经典,尽可能地将这些经典呈现在这本书所铺开的唱片架上。
所以,这本《民谣流域》第三版,最终并没有被两位作者的狐疑、眩晕和虚弱所扼杀,而是鼓足勇气,来到了你的面前。
本文详细介绍了《民谣流域》从首版到第三版的出版历程,包括各版的出版时间、编辑人员、内容更新情况等。在当下音乐资讯极大丰富的时代,作者探讨了该书写作和出版的必要性,认为仍有必要保护人类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和纯真,通过著述留下音乐历史的成果和线索。最终,《民谣流域》第三版克服疑虑,呈现在读者面前。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