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儿童热性惊厥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定义、患病率、易患人群、发病机制、能否预防等内容,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儿童热性惊厥相关知识。
你是否好奇,究竟什么是热性惊厥呢?
热性惊厥是一种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它通常在孩子体温急剧升高时出现惊厥发作。一般而言,这种惊厥大多会在孩子发热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发作的时候,孩子的肛温大多≥38.5摄氏度,或者腋温≥38摄氏度。不过,也存在部分孩子是在发作之后才被发现体温骤然升高的情况。
热性惊厥的患病率处于3%~5%这个区间,在18月龄的婴幼儿当中最为常见。大部分孩子首次发病的年龄是在6月龄至5岁之间。
那么,哪些孩子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呢?
目前,热性惊厥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但现有的研究认为,它主要与儿童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而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有很多,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幼儿急疹、尿路感染以及个别非感染性疾病等。在这些病因中,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热性惊厥具有年龄依赖性和家族遗传倾向。随着儿童脑发育逐渐成熟,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会降低。但如果儿童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年龄越大,就越应该警惕其他疾病的存在。需要明确的是,热性惊厥并非出生缺陷,如果父母在幼时曾有热性惊厥病史,那么他们的孩子出现热性惊厥的几率会更高。
有以下情况的患儿更容易反复发生热性惊厥:
- 起病年龄小(<18月龄)
- 发作前发热时间短(<1小时)
- 发作时体温不太高(<38摄氏度)
- 父母有热性惊厥病史
热性惊厥能不能预防呢?
目前来看,热性惊厥是无法预防的。虽然退热药物能够缓解孩子的发热症状,但是它既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发作,也不会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不过,还是建议家长在孩子发热时进行积极的退热处理。由于退热药物存在相应的不良反应,所以家长一定要按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常规使用退热药物,避免过度使用。
本文全面介绍了儿童热性惊厥的定义、患病率、易患人群、发病机制以及能否预防等内容。让我们了解到热性惊厥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且目前无法预防。家长在孩子发热时应积极进行退热处理并合理使用退热药物。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