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杀手:中国产业生态助力激光雷达普及

本文围绕激光雷达展开,讲述了三月底的一场重大车祸促使车企重新重视激光雷达。介绍了中国汽车市场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激光雷达虽能提供安全冗余但成本高影响普及。还阐述了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在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产业生态在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三月底发生的一场重大车祸,犹如一记警钟,让车企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激光雷达在汽车安全领域的重要性。

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正从发展上半场的电动化,逐步向下半场的智能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传感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地应用。其中,激光雷达被业内普遍认为能够为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更多的安全冗余。然而,它的成本却远远超过了视觉方案,这无疑成为了其大规模普及的一大阻碍,影响了它在市场上的推广速度。

中国汽车产业拥有超大型的应用场景,这为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在未来,机器人有望接力汽车,成为培育激光雷达技术的又一重要土壤。中国得天独厚的市场规模,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推着激光雷达企业不断向前奔跑。值得一提的是,在激光雷达领域,排名靠前的企业已经不再是法雷奥、博世等跨国企业,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本土的速腾聚创等公司。

成本杀手:中国产业生态助力激光雷达普及

### 从汽车到机器人

在智能辅助驾驶普及进入加速期,以及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大背景下,中国两家重要的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的出货量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

速腾聚创的业务收入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全年达到了16.5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2%,实现了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其激光雷达总销量约为54.4万台,同比大增109%。据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在电话会议上透露,该公司“内部目标是激光雷达板块在今年下半年某个季度实现单季度盈亏平衡,并在2026年实现全年盈利。”

禾赛科技在2024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现营收20.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50.2万台,同比增长126%。

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正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迈向智能化的下半场。激光雷达被认为能够在视觉解决方案之外,为汽车的智能驾驶提供必要的安全冗余。与视觉方案相比,激光雷达对于障碍物的距离探测更加精准,在自然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领域,L2辅助驾驶已经进入快速普及阶段,全系标配智能驾驶的车型也越来越常见。激光雷达能够为智能驾驶留出更多的安全冗余,这已经成为了车企和消费者的共识。这种共识带动了更多车型开始装配激光雷达,甚至这一趋势已经下探至15万元以下的车型。

邱纯潮表示:“激光雷达的市场空间在不断扩张,搭载率还将持续上升。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车型选择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随着L3前装量产及Robotaxi加速全面商用的进程,对更高性能激光雷达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

广汽传祺向往S7在3月底上市,这款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价格从17万起。它搭载了速腾聚创的超薄中长距激光雷达MX,而这款激光雷达的起售价格不到2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速腾聚创过往一年只能开发一两款激光雷达产品。而现在,基于收敛的架构和平台,以及企业对芯片的更深入理解,一个新品的开发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三个月。

中国汽车产业无疑是激光雷达发展的最佳土壤。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远超其他任何国家,相应的汽车制造生态也十分庞大。中国每年新车销量接近3000万台,而作为第二大汽车市场的美国,其销量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所销售的3000万辆汽车中,已经有四成是新能源汽车,这为相关零部件技术以及车辆智能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正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和庞大的规模,才使得激光雷达这一新兴技术得以成熟,并且成本降低到适宜大规模推广的水平。

机器人,或者说具身智能,在汽车之后,正逐渐成为激光雷达重要的落地场景。不少车企纷纷投身具身机器人领域,比如小鹏汽车、特斯拉等。这些车企开拓机器人业务,很自然地为其供应链上的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量机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已经开始与宇树、上海人形以及海外知名具身机器人公司等推进合作。

目前,激光雷达传感器及融合感知解决方案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邱纯潮表示:“目前车载市场格局稳定、持续增长;机器人市场迎来需求爆发。”

成本杀手:中国产业生态助力激光雷达普及

### 中国企业为主

激光雷达并非首先被中国车企采用,而是率先在美国车企落地。然而,高昂的价格制约了它的普及。在这一技术发展的早期,单一激光雷达的价格就高达几万美元,它只能用于某款智能驾驶的测试车辆,根本无法实现批量化落地。例如,谷歌早期测试其无人驾驶技术时,采用的就是Velodyne提供的激光雷达。

法雷奥、博世、速腾聚创、禾赛、Luminar等一大批企业纷纷涌入这个赛道。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激光雷达的价格有所下调,但对于大规模推广来说仍然过高。这也是特斯拉舍弃激光雷达,而转向视觉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或者说中国产业生态,在激光雷达领域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堪称真正的成本杀手。长三角、珠三角两地都具备相对完备的电子产业。

速腾聚创的总部基地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这里具备深汕陆海联通的区位优势和以车聚产的配套能力。未来,该公司还计划在深汕规划落地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两个产业集群。禾赛科技总部位于上海,其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的激光雷达智造中心也在上海,投资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

一家上市激光雷达企业的创始人对第一财经表示,他开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实现跨城,从自家工厂到达供应商工厂。这种便捷的供应链体系,对于需要不断试错迭代、产业上下游一次次碰撞才能提高性能和良率的企业来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除了本地供应链条完备之外,激光雷达企业的客户可能也在本地。比如速腾聚创的客户之一就是不远处的广汽集团,禾赛科技所在的上海也是中国汽车制造的中心之一。这种强大的上下游供应体系,在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实现,而中国拥有不止一张这样的制造网络。

机器人正成为激光雷达大显身手的领域。随着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它能够从车载领域拓展到泛机器人领域。在中国的工业、仓储、无人配送、消费智能等场景中,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装备开始应用激光雷达。这些机器人可以是穿梭在仓库的AGV(自动导引车),也可以是用于配送的无人车,未来更有可能是人形机器人。

上述创始人表示:“涉及机器人这样的偏硬件产品,在中国这个土壤,你能找到机器人整个供应链。在中国能找到特别多的企业,尤其是在深圳,我们上午画个图,下午就可以送到工厂去开始生产了。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地方。”

在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外资企业已经基本没有份额。盖世汽车研究院2024年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显示,在车载领域,2024年速腾聚创以33.5%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华为技术以27.4%的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二,居于行业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禾赛科技和图达通。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激烈甚至惨烈的市场竞争,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逼着中国激光雷达企业不断向前奔跑,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详细介绍了激光雷达在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国激光雷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出货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领先。中国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激光雷达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而中国完备的产业生态和供应链体系则降低了激光雷达的成本,推动了其普及。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市场有望持续扩张。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1229.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