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即将正式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家标准展开,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对新国标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带来的利好的解答,包括降低风险、满足需求、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
今年9月1日,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将正式拉开实施的帷幕。新国标的闪亮登场,究竟能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哪些令人瞩目的利好呢?在3日举办的国家消防救援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详细解答。
何亚琼司长明确指出,新的标准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它能够切实有效地降低火灾以及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以更加贴合广大消费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为导向,全方位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
何亚琼进一步介绍道,新标准体系对电动自行车的防火阻燃技术指标进行了优化升级。具体而言,所有应用在电动自行车上的塑料都有了明确的阻燃要求,并且对塑料的重量占比也做出了严格限制,将其控制在整车重量的5.5%以下。除此之外,还强化了电池过充切断、短路保护等关键要求。这些举措对于降低火灾发生的隐患、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新标准还加严了电动机额定功率测试方法,在湿态环境下,车辆的制动距离大幅降低,几乎缩短了近一倍。
“就拿制动距离来说,单后闸制动距离从过去的19米成功缩短至现在的10米,双闸制动距离也由9米缩短到了5米。这样显著的改变,非常有利于减少因超速等情况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时也能降低事故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程度,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何亚琼司长举例说明。
另外,新标准体系在铅蓄电池车型整车重量限值方面也做出了合理调整,将其由原来的55公斤提升到了63公斤。这一调整带来了续航里程的显著提升,能够达到60 – 70公里,并且减少了充电的频次,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的需求。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放心选择优质优价的铅蓄电池车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使用体验,新标准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车型都必须具备脚踏骑行功能,这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车型选择空间,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同时,鼓励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的规定,也让消费者在骑行过程中更加安全、便捷。
何亚琼司长强调,此次整治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联合发布了《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并在全国范围内精心遴选公告了3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这30家企业构成的“白名单”,将充分发挥扶优限劣的作用,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您打算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购买新的电动自行车,一定要看准符合《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的这30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这样,您在使用过程中会更加安心、放心。”何亚琼司长特别提醒道。
此外,据了解,新标准体系还增加了对生产企业质量保障能力和产品一致性的要求。明确了电动自行车关键工序的生产能力、检验检测和质量控制指标,同时强化了产品防篡改要求。这些举措将推动企业积极改进生产工艺装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行业更加规范、有序地发展。与此同时,新标准增加了对蓄电池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的动态安全监测要求,能够及时识别异常情况并发送报警信息,有效提升了电动自行车产品的主动安全水平。
本文围绕电动自行车新国标9月1日实施展开,介绍了新国标在降低火灾和交通事故风险、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等方面的利好。包括优化防火阻燃指标、调整制动距离、放宽脚踏骑行要求等,还提及相关部门发布行业规范条件、遴选“白名单”企业等举措,提醒消费者选择合规产品,新国标将有力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