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文汇讲堂举办的“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第一讲展开,详细介绍了讲座的嘉宾、参与情况等信息。重点阐述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对“全球南方”的点评,包括从发展、平等角度分析“全球南方”仍受关注的原因,从历史、理论、战略维度对“全球南方”概念的解读,以及强调要将关于“全球南方”的思想力转化为行动力。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在3月30日,第176期文汇讲堂“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第一讲《21世纪全球南方与其未来》于上海报业大厦43楼融媒空间圆满举办。此次讲座可谓大咖云集,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黄仁伟、三大洲社会研究所主任维杰·普拉沙德、同济大学全球南方研究中心主任石之瑜三位重量级嘉宾登台开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更是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此次讲座通过上观App、央视频、文汇报视频号、华东师范大学视频号、喜马拉雅等多个平台进行直播,吸引了120位观众亲临现场聆听,线上参与人数更是高达2.5万人次。

本次讲座由文汇报社、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华东师大·全球南方学术论坛联合主办,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等七家机构协办。接下来,我们将着重为大家呈现李开盛的精彩点评内容。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李开盛点评

无论是从事实层面,还是概念角度来看,“全球南方”都并非新鲜事物。然而,当下“全球南方”这个词却热度极高,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需要深入讨论“全球南方”呢?倘若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那么对于今天的这场论坛,我们也将会有全新的认识。

旧题新谈:尚未解决的发展问题和平等问题

作为一名国际问题研究者,我主要从发展和平等的角度来审视“全球南方”的问题。为什么当下还要深入探讨“全球南方”呢?站在南方国家的立场来看,原因在于它们长久以来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一是发展问题,其二是平等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如今仍然需要投入精力研究“全球南方”的关键所在。

关于后发国家的发展问题,我们已经探讨了许多年。但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之间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以人均GDP为例,美国目前已达到8万多美元,而非洲的安哥拉却不到3000美元。虽然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越南,但目前其人均GDP也不到5000美元,老挝、柬埔寨以及刚遭受地震的缅甸的人均GDP则更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刚才几位嘉宾已经提及了诸多原因,例如维杰教授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出口量很大,但却并未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石老师也提到,殖民主义的架构对南方国家的剥削依旧存在,虽然地理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已经结束,但产业和经济层面的殖民主义却从未真正退场。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维杰还提到,南方国家的资源出口所得大多用于偿还债务,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发展自身。

当然,南方国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并非易事。有些国家对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议题上,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一些国家则被各种国内和对外政治议题所困扰,其发展议程被国内政治斗争、民粹主义等因素所绑架。因此,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发展的国内政治环境和社会共识,仍然是许多南方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等问题更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在没有中央政府的国际社会中,靠什么来维系大小国家之间的平等呢?答案是国际规则。如果各国都能遵守规则,那么至少可以保障各国在规则面前一律平等。然而,特朗普重新担任美国总统后,通过发动全方位的贸易战、公然向丹麦索要格陵兰岛等一系列行为,以一种极其赤裸、野蛮的方式打破了国家间交往的基本规则,使得整个国际社会向丛林法则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障本身就无权无势的南方国家的平等地位变得更加困难。但需要明确的是,平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价值层面的追求,更是实现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实现平等,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多维解读:历史、理论与战略

不得不说,“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确实颇具探讨难度。它既是一个可以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探讨的学术概念,又承载了众多价值、历史和战略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也是许多社会科学概念的共同特点,即很难做到价值中立,难以避免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连接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概念,“全球南方”所承载的内容更为丰富,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而今天各位老师的讲述,正是分别从历史、理论和战略三个角度进行解读,让“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变得更加多元、立体和生动。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一是历史维度。黄老师详细讲述了南方与全球南方的不同之处,让我们受益匪浅。维杰教授提到的亚非会议的万隆精神,也是对全球南方的一种历史阐释。那么,历史维度的意义究竟何在呢?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历史的意义,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全球南方国家已经斗争了这么多年,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与以往相比,相关领域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呢?70年前,南方国家召开了著名的亚非会议,发出了全球南方的最强音。然而,70年后的今天,万隆精神在很多南方国家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亚非会议的举办地印尼,目前正面临一些财政上的困难,也没有举行相应的重要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全球南方国家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维度中汲取经验教训,同时也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二是理论维度。例如黄老师强调从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角度去诠释全球南方,石老师则以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全球南方的全新视角。他提出的“不应该有相对的全球北方”和基于民本的“相互供养”等观点,都是从理论维度给出的新启示。所以,理论维度的意义在于提出终极之问,即从学理的角度深入探究全球南方到底是什么。任何现实事物,如果不能从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实现逻辑上的自洽,那么其在现实中的生命力也不会长久。因此,将“全球南方”这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打磨”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全球南方”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战略角度。全球南方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刚才各位学者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对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例如,西方是否已经走向没落,南方是否正在崛起?南方国家之间应该如何开展合作等等。黄老师强调了全球南方的人口规模,石老师则从生养育力和生产力的视角进行分析,维杰教授提出全球南方国家要自己制定规划,而不是期待中国充当“救世主”。这些观点实际上为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克服极具挑战性的困难提出了某种出路或谋划。当然,这些方案是否能够在未来得以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种基于历史和理论得出的战略思考,至少为全球南方国家如何实现突围提供了思考方向。

“全球南方”热背后:未解决的难题与多维视角,文汇讲堂聚焦“全球南方”: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

需要把思想力变成行动力

那么,全球南方国家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文汇讲堂举办的系列十讲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在我看来,这个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催生思想。参与讲座的专家来自高校或智库,他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观点和启发,而思想正是实践的原动力。二是凝聚共识。通过媒体搭建的讨论平台,有利于将不同的思想转化为一种共识。虽然今天大家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但共识也十分明显,例如石老师强调的“相互供养”思想和维杰教授所说的“中国不是救世主”观点就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全球南方国家需要更多的相互帮助。三是公众参与。在媒体的助力下,原本学术化的活动得到了大众化的参与,这一点至关重要。思想上的共识能否转化为政策层面的共识,能否转化为行动上的共识,社会参与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文围绕文汇讲堂“文明共生互鉴下的全球南方”系列第一讲展开,详细介绍了讲座情况及李开盛对“全球南方”的点评。李开盛指出“全球南方”的发展和平等问题仍未解决,应从历史、理论、战略维度进行多维解读,强调要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这为深入理解“全球南方”相关问题及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10617.html

(0)
AmbitiousAmbitious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