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昔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深入报道其陷入的停摆风波。通过记者实地探访达闼广州分公司和上海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揭示公司现状,同时介绍达闼过往的辉煌、融资历程以及当下的官方回应等情况。
当行业正站在风口浪尖,备受瞩目的昔日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却意外陷入了停摆风波,这一情况着实令人感到震惊和意外。
3月31日,有消息传出,达闼广州分公司的大门紧紧关闭,水电供应也已中断,呈现出一片冷清寂寥的景象。证券时报记者随即前往达闼位于上海闵行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实地探查。到达现场后发现,基地内的展厅同样大门紧闭,仿佛在诉说着往日辉煌不再。园区的招商人员向记者透露,早在去年12月,达闼就已经搬走,偌大的园区如今显得格外空旷。
面对记者的询问,达闼官方电话接线员回应称:“我们仍在正常运营。”然而,其同事却证实了广州办公室与上海基地展厅已经“人去楼空”的事实,这两者之间的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禁让人对达闼的实际运营状况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实探上海基地:展厅大门紧闭
根据达闼官网的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堪称独角兽头部企业,是全球领先的云端机器人创造者、制造商和运营商。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达闼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声誉,曾经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在近年来众多的人工智能展会现场,达闼的人形机器人可谓出尽了风头。例如,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达闼展示了人形双足机器人XR4、CloudGinger等产品,展厅里还呈现出人形机器人正与数字人共同翩翩起舞的精彩场景,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了展会上当之无愧的“顶流”。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在成立10年后,也就是在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应用元年的2025年,却曝出了停摆风波,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的辉煌之后陷入了黑暗。
3月31日下午,证券时报记者来到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进行实地探访。整个园区看起来比较新,但却颇为冷清,很少能见到人员走动。
(张淑贤/摄)
(张淑贤/摄)
而位于入口处的达闼展厅更是紧闭大门,展厅门口还能清晰地看到“达闼新镇云端机器人世界”的字眼,曾经的热闹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如今却只剩下冰冷的大门和寂静的空气。
(张淑贤/摄)
(张淑贤/摄)
记者拨通了园区外墙上的招商电话,对方表示,该园区为金地,当时是以达闼的IP联合拿地。“达闼这边原本有厂房,但在去年12月就搬走了。”招商人员说道。
2021年,记者曾采访过达闼的一位联合创始人。据他透露,公司闵行基地项目达产后,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0万台套,这一产量将是当时全球机器人关节产量总和的2倍以上。届时,达闼闵行基地将成为全球机器人关节出货量最大的工厂,其宏伟的规划和远大的目标令人期待。
彼时,该联合创始人还透露,达闼基地达产后,将吸引云端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上百家企业入驻,同时还会吸引研发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国家测评认定和监测中心等入驻,致力于将基地打造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高端制造基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记者获悉,这位联合创始人如今也已经离职。
“我认识的貌似都离职了,欠薪是普遍现象。”一位已于去年7月离职的达闼上海公司员工向记者透露,“不能说正式倒闭,但算是进‘ICU’了。”从员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达闼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严重。
公司回应:仍在正常运营
然而,在达闼出现关门、员工离职和欠薪等诸多问题的同时,达闼机器人仍在积极拓展“朋友圈”,不时宣布达成的新合作。
3月17日,达闼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公司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霖机器人”)在厦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松霖机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旗下专注于机器人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在这则消息中,达闼提到,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创新领域的产业机会,合作的重点方向是共同研发和推广一款配置“灵巧手”的洗护康养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今年1月9日,天津津南区与达闼签署了投资落地协议。根据当时的消息,达闼机器人未来将加大在津南区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们仍在正常运营。”3月31日,达闼官网披露的官方电话接线员向记者表示。但他同时证实了广州办公室以及上海基地展厅“人去楼空”的情况,并表示“上海办公室在展厅后面”。对于详细情况,他让记者留下联系方式,会有专门同事对接,但截至记者截稿,尚无人联系,这让达闼的运营状况更加扑朔迷离。
上述已离职的上海公司员工告诉记者,“在运营的应该是北京团队”。有消息称,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仍在努力“找钱”,试图为公司寻找新的生机和出路。
曾是国资创投眼中的“香饽饽”
企查查显示,达闼全称为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历6轮融资,并在2019年B轮融资后成功跻身为独角兽企业。其投资人中,包括软银、朗玛峰创投、博将资本、凯旋创投等知名VC,并且得到了上海、广州、珠海、北京等地产业基金的大力支持。
上述联合创始人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软银愿景基金曾是达闼机器人的最大股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达闼曾经在资本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记者了解到,达闼曾两度考虑IPO。2019年7月,达闼曾递交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计划募集5亿美元资金,用于研发、销售渠道的开发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等。然而,此次IPO因种种原因最终搁浅。2023年3月,又有消息称达闼考虑赴香港IPO,但最终依然未能成功,这两次IPO的失败也让达闼的发展之路变得更加坎坷。
而在达闼近年来的融资历程中,地方国资曾多次扮演领投角色。2021年,达闼机器人完成了约15亿元B+轮融资,由上海城投旗下诚鼎基金和上海国盛及珠海国资联合领投。达闼机器人最近一次融资是2023年的C轮融资,该轮完成交割的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由广州政府投资平台知识城集团和上海国资平台上海国盛集团联合领投,水木春锦资本跟投。
C轮融资后,达闼估值一度达到223亿元,甚至成为了当时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IT桔子2024年5月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报告》显示,达闼估值达到30.77亿美元(约223亿元),领衔中国机器人行业独角兽,远超第二名20.8亿美元的估值。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达闼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本文深入剖析了昔日独角兽企业达闼陷入的停摆风波。曾经在行业内风光无限、备受资本青睐的达闼,如今却面临着办公室关闭、员工离职、欠薪等诸多问题。尽管公司宣称仍在正常运营且有新的合作,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达闼的经历不仅反映出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为整个机器人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稳健运营和风险防控。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