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展开,通过新华社记者对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采访,详细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20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成果经验以及未来的规划亮点。
宋晨、刘祯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最新报道。4月1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展览——“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启幕。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月球正、背面样品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同时展出,这一创举瞬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探月工程在过去20年里究竟实现了哪些重要突破?未来的探月工程又有哪些令人期待的亮点呢?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社记者在展览首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进行了深入采访。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同台
记者问道:“本次展览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展品?”
吴伟仁院士回答道:“展览中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看到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首次同时展出。这在人类历史上可是第一次,我们能够近距离同时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样品,这无疑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
据悉,嫦娥五号的月壤采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这里的岩石形成于约20亿年前,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的“最年轻”的月球样本。而嫦娥六号的样品则采自月球背面南极 – 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这个撞击坑是月球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追溯月球45亿年的演化史,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目前,针对正背面样品开展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人类拓展认知作出了中国贡献。比如,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等。未来,我国还将开放更多的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造福全人类。
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记者接着问道:“怎样评价我国探月工程的综合实力?”
吴伟仁院士表示:“我国月球探测起步晚,但起点高;实施次数少,然而成功率高;经费投入少,却效益产出多。20年来的工程实践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并首次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鹊桥号中继星实现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解决了月背与地球通信的世界级难题。
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白,也代表着我国实施探月工程20年来,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探月工程20年取得系统性成果
记者又问:“探月工程20年收获的经验是什么?”
吴伟仁院士介绍说:“我们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产业带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在科学发现方面,我国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形成了一批月球新元素、新矿物、新现象等一系列原创科学发现,拓宽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使我国月球科学研究水平迈入世界前列。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电子、材料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能力重大跨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我国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月球探测工程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和关键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数据成果共享、科学技术共研,广泛开展技术级、载荷级、分系统和多层级国际合作,开创了航天国际合作新局面。
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
记者继续问道:“您怎样评价我们的探月之路?”
吴伟仁院士自豪地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高效益月球探测之路,重点体现在实现了‘三不一超’。”
一是“指标不降”。探月工程实施20年来,我国突破了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技术指标始终保持高水平,充分体现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经费不超”。我国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通过建立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方案,如嫦娥六号复用五号备份星,实现了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是“进度不拖”。我国仅用20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探月之路,如期圆满完成了对月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四是“超额完成任务”。例如,嫦娥二号实现了“一探三”的多目标探测,“玉兔号”月球车成为月球上存活最久的人类探测器,远超预期使用寿命。
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最后,记者问道:“未来中国探月还有哪些新看点?”
吴伟仁院士透露:“我们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其中,嫦娥七号预计在2026年前后发射,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已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它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1400至1500度的高温把月壤熔融。这样就可以“就地取材”,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并用于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
本文全面展示了中国探月工程20年来的辉煌成就,从样品展示到技术突破,从成果经验到未来规划,体现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中国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未来还将继续推进月球探测,为人类深空探索作出更大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