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孤独症日”展开,介绍了孤独症患儿的特点、孤独症的定义、病因,详细阐述了识别孤独症的早期征兆,强调了早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干预的方式方法,最后呼吁大家以平等的目光给予“星星孩子”和其家庭温暖。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在生活中,您或许见过这样的孩子:在游乐场里,有孩子专注且反复地排列着石子;有的孩子能对所有公交车站站名倒背如流;还有的孩子,一听到某些声音,就会突然捂住耳朵,迅速躲到窗帘后面……这些孩子并非性格孤僻、行为怪异,他们只是在用独特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他们就是孤独症患儿,也被亲切地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又被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它属于一类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起病,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交流及交往存在障碍、有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范围狭窄,而且这些症状有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在孤独症患儿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患儿是出生后逐渐出现症状,约三分之一的患儿则是在经历1 – 2年的正常发育后,出现退行性起病的情况。
孤独症的病因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不过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孤独症的主要病因,在孤独症的发生过程中,其作用超过了90%。环境因素,特别是胎儿在大脑发育关键期所接触到的环境因素,也会使发病的可能性增加。比如,母亲在孕期和围产期承受压力,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因素等。
识别孤独症的早期征兆
要是孩子符合以下“五不”中的多项表现,家长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要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筛查,以便明确诊断并制订干预计划。
一、不/少看
孩子目光接触存在异常。在婴儿期,就会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者减少,尤其是对人眼部的注视明显减少。例如,孩子在出生6个月后,仍然不注视人脸,或者对逗笑没有反应;到了1岁时,无法跟随他人的视线看向物体。
二、不/少应
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没有反应,对叫名反应不敏感,这往往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指的是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的能力。对孤独症患儿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他们在14 – 15月龄时,就会表现出与共同注意相关的沟通水平下降。
三、不/少指
孩子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会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比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地指向、手势比画等。
四、不/少语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延迟的现象。所以,对于语言发育延迟的孩子,家长有必要考虑其是否患有孤独症的可能。
五、不当
孩子会出现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情况,包括旋转、排列物品,以及对物品进行持续的视觉探索。比如,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此外,言语不当也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表现为孩子原本有正常的语言能力,但后来出现了言语倒退,说出令人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一旦确诊要尽早干预
孤独症的核心问题是社交沟通障碍,而并非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和预后情况。孤独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期是6岁以前。一旦确诊,患儿应立即进行干预;对于可疑患儿,也应及时进行干预,拖延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长期发展。孤独症的主要治疗途径是康复训练,一般需要持续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社交沟通互动问题,减少问题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患儿,需要调整干预的目标和方式。同时,必须保证每天有足够有效的干预时间,每周的干预时间应在20小时以上。
在干预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和主要照顾者要积极参与进来。家长日常进行的泛化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对患儿的干预效果。家长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个性来设计训练内容,采取快乐、适度和巧妙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开展家庭干预训练,达到“生活就是干预,干预就是生活”的状态。
对于“来自星星的孩子”而言,最温暖的善意并非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心照不宣的温柔。当我们用真诚的目光与孤独症孩子相遇时,这份平等的注视既是照亮他们成长之路的星光,也是给予特殊家庭温暖的力量支撑。愿我们每一次真诚的注视,都能成为融化孤独的春阳,让不同轨迹的星辰,在包容的宇宙中绽放光芒。
本文介绍了孤独症患儿特点、疾病定义、病因,指出识别早期征兆的“五不”表现,强调早干预的重要性及方式,呼吁大家以平等目光给予“星星孩子”和其家庭温暖与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