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云南开远花卉产业的发展,介绍了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的创新成果,以及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花卉品种研发、智能种植、全产业链构建等方面的举措和成就,展现了开远花卉产业从“引种依赖”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在云南开远的智能温室大棚内,花农正熟练地采摘着娇艳的花朵。这里的花卉产业,正悄然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分中心于2023年正式成立,占地面积达9000平方米。该中心采用了先进的环境调控、无土栽培等系统,实现了月季自动化和智能化选种测试。作为云南花卉种业创新的核心载体,中心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工作。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了从“引种依赖”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截至目前,已经测试自育优株104个。
“目前市场上农户种植的绝大部分品种都依赖进口,我们选育月季新品种,就是为了能有更多更好的优秀品种与国外成熟品种竞争,让中国月季鲜切花走向世界。”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花卉育种中心(开远)基地负责人杨顺文坚定地说。育种中心充分结合开远的特殊气候条件,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月季新品种。这一举措,让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有效降低了养护成本。
近年来,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加强与高端花卉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园区投资建设了云花创新中心等10万平方米智能种苗温室,配套建成了母本繁育园、品种资源库等生产设施。如今,这里已成为全省云花生产种源研发、种苗繁育的新高地。目前,园区共研发花卉新品种64个,引进花卉新品种2792个。不仅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菊花资源库,保留菊花品种3600多个,还成功研发培育出菊花新品种30多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授权菊花新品种12个、实用新型专利14个。
走进云南西露斯园艺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各色非洲菊在透气栽培床上以标准间距整齐排列,花瓣在过滤后的自然光中舒展绽放。在这静谧的生长韵律中,暗含着精密算法的智慧选择。温室大棚顶部的环境调控中枢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项数据,经中央计算机运算后,自动调节遮阳、通风、灌溉等设备。这些由园区在建设初期统一部署的“智慧管理员”,将鲜花生产周期精确到天,使每平方米大棚的产能和产值比传统温室分别增加2.5倍和3倍。
该公司生产经理普贵飞介绍:“园区根据种植需求,完善了大棚、采后处理、运输等配套设施,并不断增加企业曝光度帮助吸引客户。在园区的支持下,我们的种植面积从原先的25亩增加到现在的50亩,年产量从400多万枝增加到1000多万枝。”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花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产业链思维构建“种苗研发与繁育—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互联网销售”全链条生态。通过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生产,打造开远数字花卉全产业链平台,充分整合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了从种植到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云南开远花卉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花卉育种中心的创新成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品种研发与智能种植举措,以及全产业链生态的构建。开远花卉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实现了从“引种依赖”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为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