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展开,介绍了该规范出台的背景和目标,详细阐述了其在提升住宅空间标准、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声环境指标、保障室内热环境、优化电梯配置、强化适老化设计以及提高住宅安全性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现了该规范对百姓居住条件和环境改善的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住房问题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3月3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该规范明确指出,住宅项目建设要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遵循“经济合理、安全耐久,以人为本、健康舒适,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科技赋能、智慧便利”的原则。这一规范的出台,无疑给百姓未来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带来了诸多值得期待的改善。
首先,规范在住宅空间标准方面进行了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具体来说,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明确提升为“不低于3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曾宇对此解释道:“规范将层高提升了20厘米,这一调整充分考虑了我国居民身高增长的趋势,能够有效改善空间感受。”别小看这提升的20厘米,它不仅改善了空间高度,还对室内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在增加生活便利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功能灵活性,为多样化装修、技术发展以及生活需求变化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
在居住环境方面,规范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每套住宅都必须有满足日照标准的房间,让阳光更多地照进百姓的生活。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安静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住宅项目规范在住宅隔声和噪声指标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它提高了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与相邻房间之间墙、楼板的隔声性能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此外,还规定了建筑设备,如电梯、水泵等传播至卧室起居室内的建筑设备结构噪声限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声学研究室主任闫国军表示:“规范对住宅声环境指标要求进行了提升,能大幅减少噪声干扰问题。”例如,规范将楼板隔声性能指标由“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这一改变有利于切实提升居住品质,减少邻里之间的干扰。
抵御严寒和酷暑是建筑的基本功能,室内热环境质量是保证人体健康舒适、提升居住满意度的关键性能指标。规范从冬季保暖、夏季隔热以及建筑通风三方面对住宅建筑提出了基本性能要求。规定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应设供暖设施,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应设供暖、空调设施或预留安装位置,让居民无论在什么季节都能拥有舒适的居住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对于电梯配置标准也进行了提升。要求4层及以上住宅设置电梯。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朱显泽认为,这一规定能方便老年人和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同时也方便普通居民日常出行和搬运重物,对于医疗救护也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我国二三层集合住宅数量较少,新规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住宅建筑,可避免未来再面临加装电梯的难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规范还系统强化了适老化设计。要求卫生间便器和洗浴器旁应设扶手或预留安装条件;每个住宅单元至少应有1个无障碍公共出入口;提高了户门、卧室门、厨房门和卫生间门的通行净宽要求,方便搀扶老年人进出,或乘坐轮椅进出,充分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在住宅安全性上,规范同样毫不松懈。对燃气、电气等多项标准进行了提升,提出住宅建筑防雷措施,规定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缆到户方式建设,要求在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和电梯轿厢内能随时接听和拨打手机,全方位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新规范以整体思维提升住宅品质,以住宅项目整体为对象规定其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有力支撑城镇住宅项目高质量发展。”我国住宅建设已经进入品质提升新阶段,不断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
本文详细介绍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该规范从住宅空间、居住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电梯配置、适老化设计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提升,以整体思维推动城镇住宅项目高质量发展,满足百姓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标志着我国住宅建设进入品质提升新阶段。
原创文章,作者:Meg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