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依托丰富的海洋文旅资源和城市绿洲,通过构建“海博文旅圈”和打造“花园体育”场景,发掘文旅新潜力,实现从荒芜之地到生态新城的转变,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在美丽的渤海湾畔,有一座充满魅力的新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漫步于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眼前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抬眼望去,绿意盎然,芬芳扑鼻的花香萦绕在身边。轻柔的海风缓缓拂过长达700多米的星空栈道,极目远眺,远处的永定新河与渤海相互交融,水天相接,景色美不胜收。而那宛如“海洋百科全书”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其穹顶在云影天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壮观,波浪形的建筑轮廓与碧海蓝天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自2008年开工建设以来,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曾经那片三分之一是盐碱荒滩、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的荒芜之地,如今已成功蜕变为“一城多园步步景”的生态新城。近年来,这座新城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海洋文旅资源和城市绿洲优势,积极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海博文旅圈”,同时精心打造“花园里的体育”场景,全力激发文旅新的潜力。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拍摄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一景(无人机照片)。
周末时分,国家海洋博物馆内热闹非凡,古代航海智慧与现代科技在这里发生了奇妙的交融碰撞。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隋唐时期出土的10多米长的独木舟,仿佛穿越了时空,向游客们诉说着古代造船工匠的高超智慧,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而在“海洋天文”展厅,光影交织,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在穹顶星河间缓缓流淌,观众仿佛“潜入”了千米深海,亲身感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那段辉煌往事。
“00后”游客杨晓宇在参观后兴奋地说:“独木舟让我们知晓了古代造船工匠的智慧,现代科技球幕影院让我们更直观感受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国家海洋博物馆副馆长刘洁介绍,馆内共有15个展厅和众多展品,全面展示了海洋生态和历史,同时也展示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与生态文明实践。自开馆以来,访客数量已逾千万人次。
这是观众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的“海博印象文创商店”里,500多种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选购,十分热销。馆内开设的国内首个海洋主题邮局,更是成为了全国各地“邮政迷”的打卡胜地。今年,国家海洋博物馆还将继续引入高品质主题展览,统筹协调周边文旅资源开发,海博酒店、潜水文化中心、球幕沉浸式体验馆也在加快建设的步伐。
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核心,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全力建设“海洋文旅会客厅”,持续深入挖掘海洋文旅资源,不断扩大“海博文旅圈”的影响力。
除了海洋文旅,中新天津生态城还充分挖掘城市的“金边银角”,打造出了“花园体育”的全新场景。湿地栈道摇身一变成为了慢跑道,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建起了足球场。
清晨,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南堤滨海步道公园中便已充满了生机。粉白相间的山桃、金黄灿烂的连翘竞相开放,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赏景。黑翅长脚鹬从堤外的滩涂中惊起,掠过正在慢跑的市民王凯的防晒帽上方。王凯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迅速举起手机捕捉这一精彩瞬间,并兴奋地说:“前两天还拍到了红嘴鸥,跑步道也是观鸟径。”
在这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画面背后,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走出的一条资源约束下的绿色发展新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付鹏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图:2009年的卫星影像显示大片灰白色盐碱地,而到了2024年,遥感图已变成了蓝绿拼图。他们采用“盲管排盐”“淋层隔盐”等技术,经过10多年的土壤改良,区域植被覆盖率已超过50%。
这是中新天津生态城东堤公园一景(无人机照片)。
当前,永定洲体育公园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内投入使用。这座公园位于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三条河流交汇入海口。付鹏介绍,在规划选址时就确定了“把体育场建在入海口、建在公园里”的思路。“将运动场‘搬’进自然,既体现出‘体绿融合’的思路,更是‘把城市轻轻放进大自然’理念的延续。”他说道。
以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为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不断加大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轮滑公园、篮球公园、泵道公园、甘露溪体育运动营地等主题公园,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活力之城大步迈进。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在文旅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构建“海博文旅圈”和打造“花园体育”场景,充分发掘了当地的文旅潜力。同时,生态城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在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