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的热闹景象,介绍了抛绣球这一活动及其技巧,还讲述了靖西作为“中国绣球之乡”在绣球制作上的传承与创新,最后提到绣球成为广西文化名片走向世界,文中配有相关活动及制作场景的图片。

在祖国的南疆,有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广西。它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这里生活着壮、汉、瑶、苗、侗等多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对于广西来说,是一个无比盛大的节日。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在街头巷尾流动,仿佛是灵动的色彩精灵;热闹非凡的歌圩中,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中飞舞的绣球,如同一个个承载着祝福与情谊的使者,将八桂大地勾勒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俗画卷。

“壮族三月三”,这是广西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底蕴。而抛绣球,就是“三月三”节庆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是节日里常见的项目,更是广西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广西河池学院的体育老师文展表示:“抛绣球看起来简单,实则蕴含着很多技巧。在抛接的过程中,力度的大小、角度的精准以及旋转的控制,都需要运动员精准把握。”如今,抛绣球已经被广西多地列入中考项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它在广西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位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市,拥有着制作绣球的悠久历史,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其中,新靖镇旧州村的绣球制作最具代表性。全村5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着制作绣球的手艺,绣球制作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一种生活方式。

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磊介绍道:“我们在坚守传统绣球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绣球的款式和花样。现在,靖西绣球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如今,绣球作为靖西特色旅游纪念品,已经销往世界各地。它就像一个文化使者,带着广西的民族风情和人民的情谊,从八桂大地“飞”向了全世界,成为了广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两名小学生在展示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月3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25年“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现场,一名小女孩在挑选绣球商品。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是河池学院“三月三”活动现场悬挂的绣球(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的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的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工人在制作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第三小学,学生体验绣球制作。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0月17日,在广西靖西市一家绣球生产企业,刘昌磊在设计绣球产品。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月19日,在广西玉林市民族中学,学生们在体育课上体验背篓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体育老师杨国惠(右一)在讲解高杆绣球的动作技巧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肖琴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从广西“三月三”看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4月2日,在广西靖西市,当地群众在家中制作绣球。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本文围绕广西“三月三”传统节日,介绍了抛绣球活动及其技巧,着重讲述了靖西作为“中国绣球之乡”在绣球制作上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最后强调绣球成为广西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展现了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传承与推广。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75.html

(0)
JulianaJuliana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