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文围绕科学家提出的“人体机器人”构想展开,介绍了其概念、目的及潜在应用,同时也探讨了该构想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为了避免和大家走散,大家也可以在“事儿君看世界”找到我。赶快关注起来,这样以后我们就不会“失联”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闻各种在小白鼠身上取得的医学突破,然而这些技术真正应用到人类身上的情况却少之又少。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无比宝贵。除了影视作品中那些疯狂的科学家,现实里没有人敢轻易地将一项新技术直接应用到人类身上,这也就导致这些医学突破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

不过,科学家卡斯滕·T·查尔斯沃思 (Carsten T Charlesworth)、亨利·T·格里利( Henry T Greely) 和中内弘光 (Hiromitsu Nakauchi)近期在《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他们找到了改变这一现状的办法。他们将这种构想命名为“人体机器人”。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实际上,“人体机器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从客观角度来看,它们更接近人类。这种“人体机器人”运用了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这是人类发育过程中最早形成的细胞类型之一。三位科学家表示,目前人类已经具备使用干细胞创造类似人类胚胎结构的能力。

他们提出,可以借助这项技术创造人类胚胎,并让胎儿在人造子宫内生长,而且这项技术已经在实验室中开始进行测试。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当胚胎开始生长后,他们打算利用基因技术阻碍大脑的发育,确保其身体缺乏感知能力。这样“出生”的人能够正常长大,但不会思考、也不会感受到疼痛,在现代医学中会是极为理想的实验对象。说白了,他们就是想要创造出一群“活着的尸体”。

几位科学家认为,如果这项技术能够真正投入使用,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变革。当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小鼠身上的医学突破很少能转化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什么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很少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为什么器官移植的等候名单如此之长?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符合道德标准的人体资源严重短缺。而可以批量生产的“人类机器人”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在各种医学、药物测试中,由于被实验对象有感知能力,能够感觉到疼痛,所以测试过程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折磨。但如果使用感受不到疼痛的“人”,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此外,“人体机器人”还能缓解器官短缺的危机。仅在美国,目前就有超过10万名患者等待着实体器官移植,而应用“人体机器人”,就能够创造出几乎无限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用于移植。更进一步,医生甚至可以直接使用患者自己的细胞生成“人体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克隆的一种方式,这样能够确保移植的组织具有完美的免疫匹配性,不会出现任何排斥反应。

这些从患者细胞发育出来的“人”还能协助医生进行个性化药物筛选,让医生能够直接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结果。哪些药对这个病人有效,哪些药无效,哪些副作用病人无法承受……在这些“人”身上进行试验得出结果,能让医生少走很多弯路。

除此之外,农业领域甚至可以利用这种技术生产出各种没有意识和感知能力的牲畜,这样在宰杀时就不用担心动物受到虐待的问题。

然而,无论几位科学家把“人体机器人”描述得多么美好,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这些不会思考的人,真的就不能被视为人了吗?换个角度看,这些“人体机器人”和“脑死亡病患”有什么区别呢?这与直接用人体做实验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对于这些科技道德方面的问题,几位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标准应该做出改变。他们表示:“我们一直秉持着一个标准,即将所有活着出生的人类视为人,他们享有生命和尊重。那么,没有经过怀孕过程、没有父母创造的生命是否能模糊这个标准呢?或者说,如果我们将这些‘人体机器人’视为人,它们真的能像人类一样获得尊重吗?如果不能,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当成人呢?仅仅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我们吗?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我们而且活着,还是因为它们活着并且拥有我们的DNA?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电影《逃出克隆岛》片段)

当然,几位科学家也承认,目前这项技术尚未成熟。到目前为止,他们并不清楚用干细胞制造的胚胎模型能否发育成活人,甚至能否发育成一只活老鼠都不确定。而且他们也不确定在没有发育出大脑或者跟意识相关部分的情况下,人体能否存活,也不确定它们与正常人类是否存在区别。

所以,制造“人体机器人”的想法目前还停留在科幻小说和哲学推测的范畴。即便所有条件都能满足,在技术足够成熟到为人类服务之前,“培育人体机器人”这项技术可能既不切实际也不经济。

总而言之,要实现几位科学家的设想,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需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去解决。

几位科学家表示:“但它至少是可行的,而且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探索。”他们认为,“人体机器人”这个设想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或者即便能够实现,也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选择走这条路。谨慎是必要的,但大胆设想同样不可或缺;这个机会太重要了,不容我们忽视。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看法,不过不管这个构想能否实现,那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的事了。在这之前,似乎还得辛苦那些实验用的小鼠们了……

“人体机器人”:一场关于生命与伦理的思辨,从科幻到现实:“人体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示意图)

本文介绍了科学家提出的“人体机器人”构想,该构想有望解决医学研究中人体资源短缺和器官短缺等问题,但也引发了严重的伦理争议。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实现这一设想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虽然有一定的探索价值,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41.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