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三月三为契机,讲述了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故事。从一位壮族老人向儿子传授歌谣的温暖画面切入,展现了广西民歌爱好者世代传承民歌文化的坚守,提及广西因刘三姐的传说及人们对歌谣的热爱成就了“歌海”美名,最后以作者偶遇温建业老师表达继续传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决心作结。
每到三月三,那悠扬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总能勾起我脑海中一幅温暖的画面。阳光轻柔地洒在一个简朴又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冬日的山村因为这暖阳变得温暖如春。一位年逾古稀的壮族老人,正和儿子相对而坐,他饱含深情地一句接着一句,将父亲传给他的歌谣传授给眼前的儿子。那歌声,仿佛带着岁月的温度,在小院里轻轻回荡。
画面回到2010年11月11日,在广西南宁马山县古零镇安善小学,温桂元和儿子温建业正耐心地教小学生们唱壮族三声部民歌。他们的神情专注而认真,仿佛在传递着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
“广西人人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山歌好比柴和米,一天不唱难过活。”在祖国南疆的广西,有许许多多像温建业父子这样的民歌爱好者。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民歌文化,将其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歌谣没有文字记载,即便歌唱者不识字,他们依然凭借着耳听心记口传的方式,一心想要让歌谣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让那古老的歌声永远不会熄灭。
“一把芝麻撒上天,八桂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广西这片土地,神奇而美丽。在这里,歌声和山川大地一样古老。那个故事流传千年的刘三姐,因为美丽聪慧、擅长编唱山歌,被广西人世代敬奉为“歌仙”。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唱歌人,带着对歌谣的热爱,将不同流派、不同腔调、不同语言的歌谣,从火塘边唱到村口,从宁静的乡间唱到繁华的都市,从热闹的歌圩唱到绚丽的舞台,从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间唱到流量如潮的网络。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逐步成就了广西“歌海”的美名。
2024年4月13日,在南宁市三街两巷,我无意间遇到了温建业老师。他正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一起,载歌载舞,欢庆“三月三”。时年67岁的温建业带着些许感慨告诉我:“我爸过世3年了,走的时候89岁。”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他说他会把壮族三声部民歌继续传唱下去,就像祖父传给他父亲、父亲再传给他一样,让这歌声永远在岁月中回响。
本文通过描绘壮族老人传承歌谣的画面、温建业父子教唱民歌的事迹以及广西民歌的广泛流传,展现了广西民歌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脉络。温建业老师坚定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决心,更是体现了民歌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生命力。广西“歌海”的美名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不断传承和发扬,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无限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