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西美食文学,感受文化独特韵味 美食文学:中西碰撞下的文化盛宴

食品写作这一领域,涵盖欧美高校对其的重视,作家们通过不同方式探寻食品背后的文化。同时阐述了北京的京味儿作家及其美食文学作品,以崔岱远和扶霞·邓洛普的著作为例,展现了中西美食文学中对食物不同的描写和文化内涵解读。

食品写作(Food Writing)在创造性写作专业(Creative Writing)领域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欧美众多高校,专门开设了与食品写作相关的课程和研究项目。众多美食作家凭借自己旅行探店、家庭烹饪以及亲身品尝等丰富经历,深入探寻食品烹饪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情风物。

按照世界各地菜系风格的差异,食品写作的内容被细致地分割成若干部分,诸如法餐、意餐、日餐等等。其中,中国食品(Chinese food)受到了很多作家的特别关注,被单独列出并重点研究。其写作方向和深度十分广泛,从美国唐人街中餐馆的探店记录,到实地探访中国文化古都的亲身体验,作家们将自己的这些经历精心撰写成旅行随笔式的纪实文学。此外,大量欧美作家在高校相关专业毕业后,都会选择来到中国,进行美食文化的实地考察。他们通过对比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细腻幽默的散文文章,这些作品成为了研究世界美食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在大洋的另一面,近一个世纪以来,北京涌现出了大批极具特色的京味儿作家。他们依据丰富的生活经历,创作了众多关于老北京回忆性的散文、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而老北京食品文学,自然成为了京味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常

京味儿作家崔岱远在其作品《一面一世界》中有着精彩的描写。他写道:“吃美食,讲究品味儿。什么叫品味儿?用普通话讲就是细嚼慢咽,用北京话讲就是仔细咂摸。”

他详细地描写了吃面条时的动态以及吃饱后的感受,甚至连北京家常话“趁热吃锅挑儿”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作者对面条这一富含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食品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面条不会被取代,无惧来自汉堡、炸鸡等快餐文化的冲击。《一面一世界》饱含着作者对养育自己的一方水土的深情,他写道:“恰恰是四大发明之外的这些不起眼儿的东西,渗透在平凡人的日子里,影响着生活的每一天。而所谓历史,归根结底,不就是由平凡的生活组成的吗?”

品味中西美食文学,感受文化独特韵味 美食文学:中西碰撞下的文化盛宴

人们阅读这本书时,不仅可以把它当作散文来欣赏,也可以当作菜谱来参考,更可以将其当成私藏的回忆细细品味。

隐喻

Fuchsia Dunlop(扶霞·邓洛普)是一位知名的英国食品作家,曾荣获有着“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她先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和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之后来到中国,开启了大量的旅行和写作之旅。她曾将自己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亲身经历撰写成文并出版,并且研究中国饮食文化长达20余年,其间还数次造访北京。

在《鱼翅与花椒》中,她对老北京清宫食品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文化意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她如此描写“御膳”:“纯金底座上用玉石做成的一块猪肉,实在神奇。我开始想象黄金做的烤牛肉,镶着钻石、红宝石、绿宝石与珍珠,放在伦敦塔中那些珍贵华丽的王冠与权杖之中。但这太荒唐了,根本不可能。只有在中国,你才能找到能工巧匠用珍贵材料做成一块普普通通的肉,并将其作为国家至宝来展出。这仿佛是中国对待食物态度之严肃的一种隐喻。当然,严肃之中还有智慧、创意与欢乐。”

她描绘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看到的一件国宝级展品,这件展品曾是清宫中的国宝。但作者并没有着重描写清宫中的皇家秘闻或者御膳的烹调方法,而是将关注的中心放在了食物的“代表性”上。

品味中西美食文学,感受文化独特韵味 美食文学:中西碰撞下的文化盛宴

《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西方,红珍珠、绿宝石大多象征着王权与神权的荣耀和华贵,但中国的这件国宝,却体现出了一个农业文明古国对于食物的虔诚。最后,作者写道,这是“中国对待食物的一种隐喻,一种哲学”。清朝入关以来,煮熟的白肉是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贫民百姓,无不重视,祭祀的肉当然要放在庙堂供桌上。这个展品不仅仅表现的是吃,更是一种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对祖宗的敬畏。乾隆年间有了砂锅居,老人们传下来的老话:“砂锅居的幌子,过时不候。”这虽是一句北京俗语,也曾经是一种近乎庄严的仪式。

在邓洛普看来,“在古代中国,食物不仅仅是享受,还是万分重大的事情,也是政府最关心的民生社稷之一。为神仙和祖先献上可以吃的祭品,是维持社会与政治秩序的必须,若忽略了这种礼仪,则一定会天下大乱。”

崔岱远在《一面一世界》中也写道,“按照《礼记》的说法,就是要在祭祀天地鬼神之后,依照长幼尊卑,逐一吃上一等人的剩饭。”

这就是古老的北京,是传承中的北京,也是未来的北京。

本文围绕食品写作展开,介绍了欧美作家对食品文化的探索以及北京京味儿作家的美食文学创作。通过崔岱远和扶霞·邓洛普的作品,展现了中西美食文学对食物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食物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传承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2758.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