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们对音乐的享受展开探讨,介绍了达尔文等学者对音乐功能的不同观点,重点阐述了一项关于音乐享受与遗传因素关系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发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被那美妙的旋律所打动;而有些人却对音乐“无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其实,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可能并不需要对乐理等音乐知识有很多了解。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在其出版的《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一书中,将音乐描述为“人类所有天赋中最为神秘的一种”。这一观点引发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对音乐旷日持久的争论。达尔文提出,音乐在吸引异性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从而成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工具。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音乐的功能并不在于其适应性价值,而是它能够引发人类的愉悦感,正因如此,音乐才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
近日,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有了新发现: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携带了让他们更能享受音乐的基因。有的人能够轻易地沉浸在歌曲带来的各种情绪之中,而有的人对音乐却无动于衷,这可能不仅仅是音乐教育的结果。该研究于2025年3月2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其作者是来自荷兰马克思·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的一支科学团队。研究团队对9169名瑞典双胞胎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探究个体在音乐享受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其中是否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是,个体为什么在音乐认知上会存在差异,遗传因素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作用。研究中提到:“这种遗传效应能够阐明音乐享受是如何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澄清连接基因型、大脑和情感的机制,有助于回答音乐为何对人类有如此强大的影响。”
“奖励”是一个在认知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人类的动机都可以通过它来理解。研究人员使用“音乐奖励敏感性”(Music Reward Sensitivity)来描述个体对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奖励体验的敏感程度,并采用巴塞罗那音乐问卷(BMRQ)对参与者进行测量。该问卷包含5个维度,分别是情绪唤起、情绪调节、音乐寻求、感觉运动和社会奖励。由于人类对音乐的享受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特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它可能与其它音乐能力(比如乐感的好坏)或者对一般性奖励的敏感性有关,因此研究人员还测量了参与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与一般奖励敏感性来作为参照。
参与问卷调查的是9169名年龄在37岁至64岁之间的瑞典双胞胎。双胞胎研究是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特定形状或行为影响的强大工具,这种方法不需要直接进行基因测序,而是通过比较同卵双胞胎(基因几乎完全相同)和异卵双胞胎(基因相似性约为50%,与普通兄弟姐妹相同)之间的相似性来推断遗传因素的作用。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双胞胎在音乐奖励敏感性上的差异中有54%可以用基因差别来解释,这一结果表明享受音乐的能力有一大部分来自遗传——爱听音乐,很有可能是天生的。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音乐奖励敏感性的遗传影响部分独立于一般奖励敏感性和音乐感知能力,这表明享受音乐与“听懂”音乐等认知过程可能使用了不同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对乐理等音乐知识了解不多,也有可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研究还揭示了不同的遗传途径影响了音乐享受的不同方面。音乐感知能力与音乐奖励的社会奖励维度的遗传相关性最强,而与其他维度的相关性较弱。这可能与社会联结假说一致:人类音乐性的生物基础与支持社会联结的机制存在演化上的关联。
研究中写道:“这些发现突出了音乐享受及其遗传基础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为研究人类情感这一重要方面的进化起源和神经遗传机制铺平了道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相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遗传变化在音乐享受能力的遗传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本文先介绍了关于音乐功能的不同观点,接着重点阐述了一项对瑞典双胞胎样本的研究。研究发现享受音乐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影响,且音乐奖励敏感性的遗传影响部分独立于其他因素,不同遗传途径影响音乐享受的不同方面。这些发现为研究音乐享受的进化起源和神经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方向,未来还需深入研究大脑相关结构和功能的遗传变化在其中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Gray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