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情争议到市场竞争,松鲜鲜何去何从?,松鲜鲜深陷舆情风波,“减钠”真相几何?

本文围绕松鲜鲜品牌展开,讲述其近期陷入的舆情争议,包括“玉米酱粉”被指为“味精半成品”、“减钠”宣传遭质疑等情况,同时介绍了松鲜鲜的发展历程、市场表现、渠道布局等,还分析了其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未来挑战。

3月17日晚8点,松鲜鲜创始人易子涵现身直播间,诚恳地向公众表示:“我们所有的配料,都没有添加剂,没有害人的东西。”她正试图解释该品牌近期遭遇的一场舆情争议。

近期一些公开报道指出,以松鲜鲜为代表的松茸类调味品,其原料成分中的“玉米酱粉”被称为“味精半成品”,而且产品宣称的“减钠”也被质疑是虚假宣传。易子涵向相关媒体透露,这两天品牌的损失“起码大几百万”。

前一天,松鲜鲜已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详细解释了“玉米酱粉”的成分及工艺,并例证了其安全性。不过,为了和更多消费者沟通,易子涵还是选择通过直播的方式来回应质疑。

在松鲜鲜松茸粉的配料表上,玉米酱粉排在第二位,品牌方特意括弧说明该成分包含玉米与食用盐两种原料,而排在第一位的是食用盐。

玉米酱粉引发质疑,是因为它与味精在一定程度上均是由碳水化合物发酵后的产物。不同的是,味精的制作是在发酵后加入氢氧化钠等化学物质生成谷氨酸钠,而松鲜鲜解释称,玉米酱粉完全由玉米混合食盐发酵,全程没有上述化学物质参与,最终生成的是在自然界乃至人体中都常见的谷氨酸。

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于,这样制作出来的松茸类调味品,是否真如宣传的那样“健康”。

媒体从营养学专家处了解到,松茸类调味品提鲜的原理之一,是配料中使用的菌菇,菌菇所含的谷氨酸等呈味氨基酸能提供鲜味,这种“鲜”感比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要强。

据松鲜鲜公众号曾发布的文章,除了菌菇,其产品提鲜还借助玉米酱粉中发酵出的谷氨酸等氨基酸。从原料上来说,钠含量小于直接由氢氧化钠反应得来的谷氨酸钠(味精)。

消费者担忧的是产品是否有过高的钠含量。松鲜鲜文章称,除去原料中钠含量相对更低外,使用松鲜鲜“减钠”还有一个原因。谷氨酸钠(味精)本身没有咸味,人们在加味精调味时需要同时加盐,这样容易导致钠摄入量超标。而仅添加松茸调味料达到同样的咸度,摄入的钠含量可能更低。

不过,营养学专家也表示,尽管从配料表上看,松茸类调味品不含味精,但在做饭过程中,配料中的食用盐入锅后会与谷氨酸结合形成谷氨酸钠。但需要说明的是,鸡精、味精本身是安全的。

也就是说,消费者若想实现低钠饮食,关键要注意产品中的钠含量,或者加了松茸类调味料后就不要再额外加盐。这也是该类调味料宣传“减钠”的依据。

从舆情争议到市场竞争,松鲜鲜何去何从?,松鲜鲜深陷舆情风波,“减钠”真相几何?

松鲜鲜品牌创立于2020年,是近两年调味品赛道上的一匹黑马。由于初始基数小,松鲜鲜前些年的增长速度惊人。3月18日,易子涵透露,2021年到2023年,松鲜鲜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长,去年实现了50%的增长。

线下零售监测机构马上赢的数据显示,以集团分类,松鲜鲜在2023年第三季度进入“传统复合调味料”类目的市占率前五,当期占该类目市场份额的1.93%,同比份额增速达1672.45%。而在2023年的前两个季度,松鲜鲜并未进入前10排名。

此后,松鲜鲜在2023年第四季度以及2024年的4个季度份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388.13%、931.65%、581.58%、275.33%、126.47%,并在2023年第四季度,其在传统复合调味料类目的市场份额总额跃升至第三位。

创立之初,松鲜鲜的一个差异化优势在于,它是复合调味料中较早推行健康化理念的品牌。马上赢数据显示,至2024年第四季度,松鲜鲜在传统复合调味料类目中市场份额总额达7.64%,仅次于王守义十三香(26.04%)与南街村(9.20%),高于单山(2.64%)、雀巢(2.60%)与天味(1.68%)。与传统的味精、鸡精以及其他调味料相比,松鲜鲜很早就开始宣传“减钠、0防腐剂、0农残”等特点。

从行业背景来看,与酱油赛道已有头部品牌占据主导不同,调味料行业的集中度较低,这为新兴品牌提供了更多机会。马上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酱油类目CR5集团的市场份额之和为81%,而复合调味料的市场份额仅为酱油的一半。

在渠道方面,松鲜鲜和许多新消费品牌一样,选择从线上起步。它在线上与不少中小达人合作带货,因此,很多消费者是通过短视频平台上的做饭类主播认识松鲜鲜的。蝉妈妈数据显示,仅近一个月,松鲜鲜合作的达人抖音号数量就达1789个,直播7295场,带动销售额100 – 250万元。合作达人中,占比最高的是1万 – 10万粉丝量的“小达人”。2024年全年,松鲜鲜合作达人号达1.2万个,所有品类线上销售额超1亿元。

线下方面,据《天下网商》报道,截至2024年底,松鲜鲜年营收规模约8亿,线下进入了超10万个商超及零售终端,其中松茸调味料是核心大单品,占到60%的销售额。不过,易子涵并未透露松鲜鲜的具体销售规模。

易子涵表示:“目前线上线下销售额比例为五五开,未来线下大概率会超过线上。”此外,她还提到酱油产品已逐渐成为松鲜鲜的第二曲线。

从舆情争议到市场竞争,松鲜鲜何去何从?,松鲜鲜深陷舆情风波,“减钠”真相几何? 图片来源:松鲜鲜官方微博

然而,松鲜鲜目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消费者熟悉这种提鲜的调味料后,如何通过创新从竞品中突围。除了松鲜鲜,市面上常见的松茸类调味料品牌还有莲花与太太乐,这类传统调味料品牌更容易将产品推向市场。

以莲花为例,莲花旗下以松茸鲜为代表的复合调味品占总营收的比重不断提升,2022 – 2023年从11.2%提升至12.2%,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已提升至12.9%。莲花控股在财报中表示,松茸调味料是莲花重点推出的新品,有望成为“第二个莲花味精”。

从配料表上看,这些松茸类调味品的配料高度相似,这也说明该类产品的业内生产壁垒可能不高。但传统调味料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生产工艺调整更具灵活性,这给新兴品牌带来了压力。易子涵表示,以玉米酱粉为例,成本高并非因为原料采购,而是涉及的物理分离技术、低温冻干工艺等,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线上也出现了低价竞争者。比如在短视频平台,有一款名为“味泰浓”的松茸鲜调味粉,销量与松鲜鲜不相上下,其卖点是9.9元“厂家直发428克大容量”。相比之下,松鲜鲜售价19.9元,内含调味料共计135克。尽管这类低价竞争者通常采用成本便宜的玉米淀粉作原料,但其高达100万的销量表明,消费者的市场教育仍有待加强,这也是调味品行业长期面临的挑战,此次舆情风波就是一个例证。

除了市场教育问题,松鲜鲜还面临渠道进一步开拓的难题。易子涵透露,松鲜鲜目前主打的是C端市场,但调味品市场的主要份额在餐饮与工业领域,这部分占到总市场份额的70%以上,且几乎被巨头垄断,而松鲜鲜所在的C端市场仅占30%左右。

天眼查APP显示,松鲜鲜品牌至今尚未获得融资。考虑到拓展的需求,松鲜鲜也有可能采取新的运作方式。易子涵表示:“如果遇到合适的资本,在上下游能提供帮助的话,其实我不排斥融资。”

本文围绕松鲜鲜品牌展开,先是介绍了其面临的舆情争议,包括“玉米酱粉”和“减钠”宣传质疑,接着阐述了品牌的发展情况、市场表现和渠道布局,最后分析了其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渠道开拓难题。松鲜鲜作为调味品赛道的黑马,虽有一定发展成果,但需应对舆情、竞争和渠道等多方面挑战,未来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Gaie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95.html

(0)
GaietyGaiety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