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江苏省连云港市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下,通过精准定位、产业协同创新以及探索新机制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升级与发展共赢,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创新案例的具体情况。
在当今全国发展的大浪潮中,连云港市正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以独特的发展策略和创新举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看那新疆的馕饼已然摆上了港城街头,无锡游客也成为花果山上的新来客,“连申快航”更是显著提升了连云港港的揽货能力。今年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努力突破传统“一亩三分地”的局限,自觉将城市发展思路置于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中去精心谋划和有力推动。通过多维协同、精准定位以及创新机制,成功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升级和发展的共赢局面,努力为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提供具有特色的港城创新案例。
全国大棋局,连云港精准定位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开放门户,连云港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找准自己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独特角色。
“黄海明珠”连云港与“太湖明珠”无锡紧紧抓住南北共建的良好契机,共同描绘出了新时代南北共建共赢的崭新画卷。
在跨区域协同方面,连云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沿海发展轴,是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的重要成员之一;同时,它还是陇海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交通大动脉的关键节点城市,与新疆霍尔果斯是对口支援地区;而且,它与大湾区隔海相望,具备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优越条件,更是大湾区产业项目重要的输出区域之一;此外,连云港还是中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东部出海口。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起点,连云港兼具“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长三角北翼门户的双重功能。该市通过不断强化陆海联运通道能力,精心打造服务中西部与东北亚的开放枢纽。并依托自贸试验区、东中西示范区等优质平台,深入推进制度创新,逐渐成为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的“强支点”和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融入长三角发展的连云港动力强劲。连云港至上海每天有28班列车,最快2小时57分即可抵达;连云港港是长三角港口群三大主体港区之一,海河联运能够直通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连云港的石化、医药、材料、能源、港口物流五大产业已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中,像恒瑞、盛虹、中复神鹰、连云港港等龙头企业已在区域内实现了研发、生产的科学布局,产业链的紧密度和关联性与日俱增。
在陇海线发展方面,连云港积极作为,跑出了“钢铁驼队”,为经济全球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连云港出发的中欧班列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等国,最终抵达阿拉木图仅需6至8天;连云港援建的都拉塔口岸进出关通道从原有“一出一进”两通道扩建为“五出三进”八通道,并同步配套实施信息化建设,口岸通关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建成连霍口岸双向数据走廊,实现与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无水港的数据互通,通关时间压缩30%。
连云港通过枢纽赋能、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借助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对接”、利益共享“深绑定”,推动“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形成 “本地产业升级—区域资源整合—全球市场拓展” 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发展战略落地贡献了连云港力量。
产业协同创新,细化产业链分工
走进市开发区旺山旺水创新药物生产基地项目现场,一座崭新的制药企业正在崛起。该企业是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和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旺山旺水(连云港)制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介绍:“我们在苏州实验室完成工艺开发、小批量生产后,将工艺转移到连云港工厂,进行中试生产、商业化生产,实现企业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变。”
目前,该项目一期项目制剂车间、原料药车间、研发办公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已经陆续建成,未来该企业将在连云港建设一座涉及抗病毒、神经、精神及男科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的现代制药企业。
如今,“研发在长三角,生产在连云港”的中华药港运营模式已经初步建成,连云港凭借悠久的制造历史、富集的生产人才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正在成为长三角医药产业创新药重要的生产基地,并将肩负起江苏省打造全球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重任。
区域协调发展并非单纯的“输血”,而是一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赢局”。
走进田湾核电站机组所在地,一座座高压输电装置一路向西延伸,一条条输电电缆将这些装置串联起来,将核电站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三角。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田湾核电站每年为长三角输送约500亿千瓦时电力,其发电能力与减排效益持续支撑区域能源绿色转型。
田湾核电站不仅为长三角输送电力,还为“一带一路”输出中国经验。田湾核电站充分发挥核电基地20余年机组建设、运维经验的优势,将六大领域超过100项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技术服务产品,着力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出口。其承接了土耳其核电站培训项目,实现核电培训“出海”;助力国内某水泵厂开展相关国外核电站供货,领航国内核电设备制造“走出去”。
不仅是能源,连云港还将碳纤维、风电叶片等高科技产业输送到中西部,为那里的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5月,中复神鹰2.5万吨碳纤维项目在西宁全面投产后,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全流程碳纤维生产基地。随着西宁基地的建设,中复神鹰在新能源领域(氢能、风电、热场)销量占比达50%,体育休闲领域销量占比约30%,交通建设领域销量占比超10%。
在新疆,连云港援疆工作组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引导霍尔果斯、都拉塔相关部门开展小分队招商超过80批次,促成了纳米金属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汉典文化传媒等10余个项目签约落地。特别是我市工作组推动连霍两地拓展双向协作,积极助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联手霍尔果斯,共同开展新亚欧陆海联运数据大通道建设,让两地物流合作真正地从硬联通迈向数据联通的“数字丝路”新时代。
打造新模板,探索新机制
当前,绿色甲醇正成为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近期,一个计划年产30万吨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的项目选择在连云港赣榆区投资。作为江苏首个气化法绿色甲醇项目,该项目的落地是无锡连云港南北共建的成果。“依托自身优势,连云港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无锡市南北结对帮扶合作连云港前方工作队负责人介绍,“连云港的港口优势便于该项目原料、产品储运及对外贸易,同时,当地丰富的秸秆和其他生物质为绿色甲醇生产提供了充足原料。”
南北结对帮扶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然而在当下城市竞合发展的新思路下,如何创新这种机制,让两座结对城市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关键。无锡和连云港作为南北共建新伙伴,努力在这个方面走出了探索之路——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共建。
无锡和连云港在建设好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的同时,还着力打造“三园两基地”,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全市域覆盖;按照南北共建六大帮扶计划要求,推进名师、名医、名校、名企、名人双城融合,全面提升共建效率、效益、效果;坚持市场化招商、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叠加的帮扶方向,让新质生产力之燕飞过江南春,在苏北青山绿水间扎根繁衍,带动经济发展。
无锡帮扶连云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连云港在援疆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之举。在霍尔果斯,连云港援疆医生以“师带徒”形式抓好当地人才培养,开展常规坐诊、学术讲座、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300余场次,帮带本地业务骨干25名,推动医疗援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024年,霍尔果斯市人民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40%。连云港援疆工作组介绍,连云港医生还结合专业领域,帮助当地攻克新课题、推广新技术,填补霍尔果斯医疗技术空白14项。
这样的创新还体现在规则标准的“软对接”上。随着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快速发展,大量“境内关外”货物通过连云港中转运输,但因法律适用不明确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此前,司法实践中常将此类纠纷视为普通国内货物损失案件处理,导致裁判尺度不一,影响司法公信力。近日,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涉及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过境运输”货物毁损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首次明确“过境运输”货物具有涉外因素,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同类案件审理提供了裁判依据。
可以说,在江苏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上,连云港正以枢纽赋能、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为抓手,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对接”、利益共享“深绑定”,实现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逐步构建起“本地产业升级—区域资源整合—全球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为江苏在区域协调发展上贡献连云港案例。
本文全面展现了连云港市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下的积极作为。通过精准定位自身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加强跨区域协同;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创新,细化产业链分工,向其他地区输出能源和高科技产业;不断探索新机制,创新南北共建模式和援疆举措,以及在规则标准上实现“软对接”等。连云港市成功实现了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跃升,构建起了良性发展循环,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新案例和实践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Rober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