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 2025 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 40 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介绍了文学馆的发展历程、馆藏情况,还讲述了作家与文学馆的故事,以及各方对文学馆未来的展望。
时光流转,当历史的车轮驶入 2025 年,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了它建馆 40 周年的重要时刻。这座犹如文学明珠般的殿堂,承载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珍贵记忆,它不仅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学类博物馆,更在 2024 年 5 月 18 日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了文学界的重要地标。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丰富的馆藏令人惊叹。馆内现有 142 座作家文库、12 座出版社文库,收藏的文物及文献多达 98.04 万件,其中一、二、三级国家珍贵文物就有 785 件。这些藏品就像是一部部鲜活的文学史书,记录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月 26 日,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 40 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座谈会上,束沛德、毕飞宇、孙甘露、钱荣毅等众多作家及文化界人士纷纷向文学馆捐赠了珍贵文献,为文学馆的馆藏增添了新的光彩。
回顾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发展历程,那是一段充满故事的岁月。1985 年 1 月 5 日,在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告成立。同年 3 月 26 日,文学馆在万寿寺西院开馆,从此开启了它的文学之旅。到了 2000 年 5 月 23 日,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在芍药居开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爱好者。
如今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已发展成为集茅盾故居、图书馆型、档案馆型、展览馆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学殿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着无数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
在文学馆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与作家相关的温暖故事。2000 年,初出茅庐的毕飞宇对自己的乡村题材作品缺乏信心,他将手稿寄给了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当收到“2001 年第四期《人民文学》”这样简短的回复时,他不仅收获了肯定,更看到了小说得以面世的希望。这份经历波折的手稿,见证了文学交流的美好,也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文学记忆。毕飞宇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充满了爱与感谢,他深情地说:“它给了我幸福,它给了我荣光,它给了我未来。我相信这可能也就是巴金先生当初要建立这个馆,在许许多多目标之外的一个小小的目标——鼓励更多年轻作家成长,在这感受到文学的快乐,在这感受到文学给作者带来的幸福。”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意义和使命,各方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表示:“所有的博物馆都收藏过去,但中国现代文学馆也面向未来。”作为一个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不仅收藏过去的文学记忆,也收藏当下的文学创作,更致力于收藏未来。他解释道:“收藏未来是什么?是创造未来。我们的作家持续地面向未来,我们的创造最后都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李敬泽看来,博物馆不是简单地建起围墙、收进无穷无尽的东西,而是要让所有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这里获得一次又一次生命。他强调:“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它们都活起来。对,让文物活起来。让它们能够在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作家孙甘露认为,文学馆本质上是一座博物馆,与单纯的图书馆有着本质区别。图书馆侧重图书借阅服务,满足大众知识获取的基本需求;而文学馆则承担着收藏、研究与展示文学手稿、文献资料、作家遗物等珍贵藏品的职能,承载着文学的历史记忆。他还设想:“我想,我们未来的文学馆除了承担最基本的职能外,还将会设立剧场,进行跨界演出,并通过影像装置和技术手段,来呈现文学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文学的多元魅力。”这一设想与李敬泽“无墙的文学馆”理念不谋而合,即文学馆不仅是实体建筑,更应成为一代代作家与读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文围绕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 40 周年展开,介绍了其发展历程、丰富馆藏,讲述了毕飞宇与文学馆的故事,以及馆长和作家对文学馆的看法和未来展望。体现了文学馆在收藏文学记忆、促进文学交流和鼓励创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