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永乐大典》展开,讲述了“南京方志大讲堂”邀请专家开讲相关内容,介绍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存放地点变迁,探讨了正本下落之谜及副本坎坷命运,还提及了其保存的南京地方文化史料。
现代快报消息,《永乐大典》那卷帙浩繁的“永乐正本”究竟为何下落成谜?明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又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呢?近日,“南京方志大讲堂”走进了南京玄武湖梁洲明朝黄册库旧址。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南京艺术学院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庆茂,为大家开讲“《永乐大典》与南京”这一主题。
明成祖朱棣雄心勃勃,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的类书。这部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典》的旷世巨著,凝聚了2000多名博学鸿儒的心血,耗时整整6年方才修成。它真正做到了“合古今而集大成”,全书共计22877卷,装成11095册,字数多达3.7亿。孔庆茂教授介绍,作为类书的杰出代表,《永乐大典》堪称世界上最早,也是当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在南京修成的,最初被安放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做出迁都北京的重大决策,并挑选了一部分藏书一同带去北京。《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北京文渊阁中。明世宗嘉靖皇帝对《永乐大典》可谓是爱不释手,常常翻阅。然而,嘉靖帝晚年宫中突发大火,《永乐大典》险些葬身火海。为了以防万一,嘉靖四十一年开始抄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才艰难地抄录完成。
后来,《永乐大典》仅有副本存世,正本的下落成为了千古之谜。对于正本的去向,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毁于李自成入宫之时;有人觉得毁于万历时两宫三殿大火;还有人猜测明末毁于北京文渊阁失火;也有人提出毁于清初乾清宫大火;甚至有人认为藏于皇史宬夹墙内;而“被嘉靖皇帝殉葬永陵”这一说法影响最大。孔庆茂教授推演了“嘉靖副本”抄录完成后“永乐正本”殉葬永陵的可能性,并给出了几条有力证据: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后,朝廷急于录副保存;录副结束于隆庆元年;嘉靖死后放了很长时间才下葬;且正本一页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很有可能是整体被埋葬了。
嘉靖副本的命运同样十分坎坷。在清初皇宫内,由于管理不善,《永乐大典》副本常常被借出使用,有些人借了之后便不再归还。到乾隆三十八年编《四库全书》时,副本就只剩下9677册了。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京,大部分副本被抢劫掳掠,从此分散到世界各地。如今,全世界收藏的《永乐大典》副本加在一起,总共只有418册,还不到原书的4%。国家图书馆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
你或许不知道,这部诞生于南京的巨著,虽然如今现存部分残缺不全,但依然十分珍贵地保存了关于南京的地方文化史料。在卷七千七百一“十九庚京字”残册中,有王俊华的《洪武京城图志》,详细记录了明初南京的城市资料,包括桥梁、官署、街市、猪羊六畜圈等。例如,书中记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为黄泥冈;钟楼在鼓楼西。
本文详细介绍了《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存放地点的变迁,深入探讨了正本下落之谜和副本坎坷的命运,同时还指出了其保存的南京地方文化史料的价值,让我们对这部旷世巨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原创文章,作者:Ambitiou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