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王静老师开展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课。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戏曲编剧身份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感受戏曲文化内涵的同时,体验到自主创作的快乐,体现了学校将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时代,近日,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王静老师带来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戏曲课。这堂课宛如一座桥梁,让孩子们以戏为笔,在戏曲的墨香中勾勒创意;以曲为舟,在悠扬的旋律里畅游创作与美的海洋,进而培养自身品格,陶冶高尚情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堂充满魅力的戏曲课,探寻千年文化独特的历史内涵,感受孩子们活力四射的创作灵感。
本次课程紧紧围绕京剧《火焰驹》的经典唱段《表花》展开。王老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剧情讲解 – 学唱段 – 情感处理”教学模式,而是大胆创新,采用“比较 – 概括 – 模仿”三步骤教学法。她引导学生以戏曲编剧的身份参与到课程创作中。课程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对比《女驸马》与《火焰驹》的叙事框架,逐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戏曲叙事逻辑和符号隐喻的理解能力。王老师还贴心地为学生提供了《火焰驹》的关键线索,如“一匹名马”(火焰驹)、“李门两子”(李彦荣、李彦贵)、“黄家一女”(黄桂英),鼓励学生依据这些线索自编剧情。在老师的提示与引导下,孩子们纷纷勇敢地投身到课堂创作中,尽情感受戏曲文化那深厚的底蕴。
这次戏曲创排活动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自主创作的快乐。五年级七班的侯玥涵兴奋地说:“在课上老师让我们根据提示自己创排戏曲,我感觉自己就像大作家一样,特别有成就感,还能给大家展示我的作品呢!”王静老师表示:“教学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她透露,在设计课程之初,原本打算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但考虑到《火焰驹》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典故以及火焰驹作为戏曲线索的特殊性,她灵机一动,决定将戏曲结构告知孩子们,让孩子们根据大纲自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去体会戏曲内部的奥义。谈及教育理念,王静老师认为新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共创,学生应当从传统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表达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老师在课堂设计时巧妙地做出一些“留白”,给孩子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曲育人,以美润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坚持将美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积极将戏曲文化引入校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课堂。教育就如同打造一艘梦想的船,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要积极参与其中。新时代的教育需要以创新驱动课堂活力,以自主调动学生兴趣,在师生共建的教育体系下,扬起教育的风帆,向着美好的未来昂扬前行!
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王静老师开展的戏曲课,该课程突破传统模式,引导学生创作,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和自主创作的快乐。体现了学校将美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理念,强调新时代教育需创新驱动、师生共创。
原创文章,作者:Julian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