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孤独症:人工智能引领新希望

本文围绕世界孤独症日展开,介绍了我国孤独症的发病情况,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孤独症无药可救”正成为历史。重点讲述了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孤独症诊疗方面的成果,包括诊断系统和神经调控技术,还提及了国家战略对脑科学的推动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为康复人群带来的便利。

攻克孤独症:人工智能引领新希望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这个特殊节日的设立,意义重大,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以及相关研究、诊断工作的认识,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孤独症患者群体。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孤独症的发病率处于0.7% – 1.0%的区间。全国范围内,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400万。其中,0至14岁的儿童患者大约有300万,并且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曾经,孤独症被认为是一种无药可救的病症,这给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然而,随着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孤独症无药可救”的局面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人类最终攻克孤独症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针对孤独症诊疗中的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团队充分利用脑电网络分析技术,成功发展出首个“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而电子科技大学段旭君教授团队则通过脑影像分析技术,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这项技术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和行为方面效果显著,治疗响应率超过80%。

加速推动“脑健康 人工智能”成果转化

近年来,像阿尔茨海默症、孤独症等脑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脑疾病导致患者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患者需要家庭和专业人员的悉心照护,而且治疗费用昂贵,部分疾病还难以治愈。这些问题使得患者、家庭和社会面临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手段来帮助脑疾病患者恢复健康。脑科学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所有科学研究领域中,大脑被科学家们视为所知甚少的“自然科学最后一块疆域”。

在“健康中国2030”和“中国脑计划”等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下,中国迎来了脑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为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中国脑计划”等国家战略,都将脑科学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

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的要求,要“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就医服务等规划”。在社会进步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脑疾病患者的需求和权益,尤其是那些为社会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的中老年群体。他们迫切需要专业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帮助更多人享有平等的机会、有尊严的生活以及更好的科技进步体验。从健康人群的脑健康需求出发,社会也需要深入探索积极发展个性化服务。

其中,“中国脑计划”明确提出,孤独症、心理障碍、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等脑疾病是首要攻克的目标,而孤独症更是位列其首。

传统的早期孤独症筛查手段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医生的主观判断准确性与自身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孩子父母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误填量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康复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科技的力量正逐步突破传统界限,为残疾人及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改变。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表示:“2022年,通过与锦江区政府初步对接,我们决定将脑健康、脑科学的相关专家团队落户于此。”为了加速推动“脑健康 人工智能”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中心积极推进智能诊疗技术在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等儿童脑疾病康复中的先行先试,致力于实现科技助残。

这些硬核科技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助力残疾人康复。更多高科技产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康复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诊断系统准确率超90%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孤独症诊疗与康复阶段的呢?AI技术又怎样有效地帮助孤独症患儿呢?

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国主流的孤独症诊断方式是通过筛查量表,并辅以医生的主观经验判断。为了提高诊断的便捷性与准确性,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研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

走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体“发展脑科学”现代造型标志以及几台白色的设备。这里汇聚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名专家教授,他们围绕孤独症等脑疾病开展智能诊疗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工作。

连接这套诊断系统的设备是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它的外形酷似头戴式耳机帽。这款设备通过柔性电极传感器,能够识别脑电波在大脑执行不同任务时的变化。开始监测后,屏幕上的脑电信息会随着监测的进行而波动,并在后台形成专业报告。

冯睿介绍,该评估系统是由团队专家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的相关科研技术成果转化而来。结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流形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大脑网络和其他源信号网络间异常作用信息为核心,建立了这套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

冯睿表示:“整套系统由我们自主研发,并与国内企业共同完成。通过深度学习,随着采集样本的不断增加,系统的准确率也会不断提高。”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获得早期干预,从而在终身康复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该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67%,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作为创新中心科研转化的另一项成果,同样由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段旭君团队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研发了“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在成都延伸发展了两个康复机构。在四川省横向合作的医院和康复机构有将近20家,共计服务了2000余名孤独症患儿。

孤独症在我国的发病现状以及曾经带来的沉重负担,强调了随着科技发展在孤独症诊疗方面的突破。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通过多学科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研发的诊断系统和神经调控技术为孤独症患儿带来希望。同时,国家战略推动脑科学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康复人群。整体展现了科技在攻克孤独症等脑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Edwa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975.html

(0)
EdwardEdward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