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省级开发区展开,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包括数量、区域分布、升级情况、主导产业等,阐述了区域协同发展对其跃升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同时指出了省级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最后给出了发展建议。
自设立之始,省级开发区就踏上了“以升促建”的发展征程。如今,它们的发展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
依据赛迪顾问发布的《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500强》(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省级开发区的总数量已多达2200余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超过了90%。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位居前五。这些地区入榜的开发区数量均达到了30个及以上,入榜开发区的总数量共计171个,构成了入榜数量的头部梯队。四川、安徽、湖北等地入榜开发区的总数量为264个。而北京、上海、新疆等地入榜开发区的总数量则有65个。
省级开发区“以升促建”的发展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2000 – 2007年期间,仅有少量的省级开发区成功升级创建为国家级开发区。自2008年起,为了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工作按下了“快捷键”。在2008 – 2015年期间,省级开发区年均升级数量超过30个。从2016年至今,省级开发区的升级以3 – 4年为一个小周期平稳推进,年均升级数量在5个左右。
根据赛迪顾问更早一些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从已升级省级开发区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中,江苏、浙江在升级数量方面位居前二。鄂、皖、鲁、川等地升级省级开发区的数量紧随其后,均达到了10个及以上。其余多数省份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则稳定在5个左右。
从已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省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来看,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以较大优势位列前二。这两大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所在经济周期内的产业发展红利,为省级开发区的升级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除此之外,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备受省级开发区的青睐。众多省级开发区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崛起和弯道超车。此外,也有一部分省级开发区专注于发展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从而实现了能级的跃升。
赛迪的研究发现,区域协同发展对于省级开发区的跃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00余个成功升级的省级开发区跃升发展路径的研究发现,处于经济发展繁荣的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区域的省级开发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互补发展,共同构建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升级路径。主要的做法包括: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区域的连接性;“带土移植”,与邻近地区共同制定政策,共同解决跨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1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于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后的松山湖高新区,在2015年入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13年的时间里,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从中游迈入了第一方阵。同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也相继落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另一个因区域协同发展带动而升级的典型例子是昆山高新区。它位于江苏东南部,毗邻上海、苏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优势。在升级之前,昆山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就十分强劲,在江苏省2007年度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评价中排名第五。2009年,该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8.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2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4.4亿元。区内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108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一半。
同时,报告也指出,尽管省级开发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大,但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仍然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与短板。
通过评价分析研究,并结合大量的调研工作,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省级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同质化发展与竞争加剧、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产业链价值链能级不高等突出问题。
报告建议,省级开发区需要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园区顶层设计、探索科技与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改变。比如,要前瞻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在“十五五”开局的重要时间节点,重新审视省级开发区的发展资源和条件,以打造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制定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目标和战略,以及产业方向、重点任务。
本文全面剖析了省级开发区的发展状况,涵盖数量分布、升级历程、主导产业等多方面。指出区域协同发展对其跃升的积极作用,并通过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和昆山高新区举例说明。同时也揭示了省级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最后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省级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