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节水事业,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节水技术在农业、城市景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介绍了再生水在工业及城市其他场景的拓展利用,还阐述了重点领域节水工作的推进情况及制度建设成果。
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的“数字育苗工厂”内,一位农技员正专注地操作着智能灌溉系统进行喷淋作业。这一场景,正是中国节水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动写照。此画面由邓良奎拍摄(新华社发)。
水,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节水事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用水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近10年的节水“成绩单”令人瞩目: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乎增长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了41.7%、55.1%。
节水技术广泛应用
当夜幕缓缓降临,北京市朝阳区的亮马河呈现出一番别样的美景,水波潋滟,游船在河面上悠然巡弋。亮马河能够如此“靓”起来,背后离不开一套精心打造的节水密码。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向记者介绍,2019年亮马河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一系列节水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工程团队狠抓节水工作,积极治理污水,严格禁用地下水,大力推广使用再生水,同时充分利用蓄雨水。亮马河因地制宜地安装了雨水采集设备,河道两侧的绿地护坡就像一块块巨大的吸水海绵,雨水自然渗入后,再通过汇流设施引入河道,实现了雨水的高效收集与利用。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眼下正值春灌时节,在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正紧盯着数字孪生平台数字驾驶舱界面,实时监管着黄河来水情况以及重点测站的水位流量情况。
“过去调配水主要依靠经验,现在则依靠精准的数据。”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介绍道。春灌开始后,灌区利用卫星遥感、2000多处监测站点、1100多处高清视频监控组成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感知网,将土壤墒情、作物需水量、渠道水位、流量等数据实时汇聚到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动态模拟预演输配水过程,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调配。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位山灌区亩均可节水近30立方米。
位山灌区只是全国农业节水增效的一个典型代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综合协调处二级调研员赵春红介绍,去年,水利部门统筹各类资金,加快推进1342处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造,新增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000万亩。
再生水应用场景拓展
再生水,是指污(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和要求,可以再次利用的水。如何充分用好再生水,为城市“解渴”,开源是关键所在。
走进小米汽车北京工厂的水处理中心,各种污水处理机器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工厂所产生的涂装废水、喷漆废水、硅烷废水等各类污水,都会通过顶棚的管道汇聚到污水处理站。”小米汽车北京工厂公用设施运营经理商贺涛告诉记者。污水经过专业深化处理后,能够达到北京市三级排放标准。
商贺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阶段,工厂每天的用水量约为2000吨,其中约1400吨是水处理中心自产回用的再生水,对自来水的替代率高达70%。按照一年300天的生产天数计算,使用自产回用的再生水,一年可节省水费378万元左右。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在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涂装车间是耗水量最大的车间。小米汽车涂装车间设备经理庞博举例说,为了节约水资源,涂装车间选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翻转机。整线槽液单次投槽可节省纯水200立方米以上,翻转机可实现车身精准定位控制,避免空喷,每天可节水143立方米。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三级主任科员王宏博说,2024年北京市工业用水量为2.85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为0.93亿立方米,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重超过了三成。
如今,许多城市都把再生水作为“第二水源”。在浙江宁波,再生水生产能力每天超过125万吨,广泛应用于洗车、城市绿化、道路养护等领域。其中,用再生水洗10辆车,就能节约1吨优质自来水;在山东青岛,经过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可作为发电厂脱硫用水;在重庆,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量大幅提升,每年工业、市政等领域利用量约6亿立方米。
与开发新水资源相比,再生水具有经济性、生态性、稳定性等多方面优势。赵春红表示,水利部高度重视再生水的开发利用,联合6部门在76个城市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形成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2024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超过220亿立方米。
推动重点领域节水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在这期间举行的2025年“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这些年,水利部积极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和《节约用水条例》,以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为主线,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科技,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高质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数据显示,仅依靠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年节水可达10.8亿立方米。
一方面,深入推动重点领域节水。2024年,全国新建42个节水型灌区、1029个节水型企业、6873个节水型单位,61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节水驿站”,28.2万家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另一方面,节水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在宁夏、山东德州、浙江宁波、河南禹州、广州流溪河流域等10个地区(流域)分类开展水预算管理试点,探索以预算理念管住用好水资源,通过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逐步建立水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陈敏强调,面对节水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构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制度政策体系,加快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
本文全面展示了中国节水事业的发展成果,包括节水技术在农业和城市景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再生水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以及重点领域节水工作的推进和制度建设的创新。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可观,但人均水资源匮乏,节水工作仍需持续加强,通过多领域创新和制度完善,推动节水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原创文章,作者:Nerit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