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下,“零添加”食品宣传成历史!,告别“零添加”,消费者如何选对食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 2025)展开,介绍了该标准对“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的限制,分析了此类宣传的误导性,并给出消费者选择食品的建议。

在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携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 2025)。此标准一经发布,便引起了食品行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一项重要规定是,预包装食品将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使用”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设置了2年的过渡期。在这2年时间里,食品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产品标签。新标准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这一举措旨在避免消费误导。同时,还规范了“无”“不含”的使用条件,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那些在法律、法规和标准中本就规定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不得使用“无”“不含”来描述。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食品,避免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从而忽略产品的真实属性。

“零添加”“不添加”,真的更健康、更优质吗?

相关专家明确指出,食品标签的信息不得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在当下的市场中,很多预包装食品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实际上“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并不一定代表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为零。

新规下,“零添加”食品宣传成历史!,告别“零添加”,消费者如何选对食品?

▲漫画图 图据视觉中国

以某款果汁饮料为例,其饮料包装上醒目地写着“不添加蔗糖”。但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同时果汁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糖,这种宣传很容易误导公众。又如,有些含糖饮料会声称“不添加甜味剂”来吸引消费者,这却造成了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更有甚者,有些产品会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际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代替。

没有了“零添加”,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食品?

相关专家表示,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目的是使消费者能够正确了解食品标签信息,从而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这一规定可以避免消费者盲目追求“零添加”,反而忽略产品真实属性,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造成潜在风险。那么,消费者想要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关键还是要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

专家进一步指出,通过配料表,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食品中每一种配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真实使用情况。而通过营养标签,消费者可以充分了解食品的营养信息。不同食品可以根据营养素含量的特点使用含量声称,如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钠、低糖或无糖等,相应的声称都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同时,食品中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会在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明示。对于关注“糖”的消费者来说,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糖含量才是正确选择。

本文围绕新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展开,介绍其对“零添加”等用语的限制及相关规定,分析了“零添加”宣传的误导性,最后给出消费者选择食品应关注食品标签信息的建议,提醒消费者理性选择食品,关注食品真实属性。

原创文章,作者:Delil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6438.html

(0)
DelilahDelilah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