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教育的对话:北京分享会论及AI时代阅读变革,北京文学分享会:解锁语文素养密码,应对AI阅读挑战

以“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百年北京文学中的语文素养养成术”为主题的分享会在北京举办的情况。会上,多位专家围绕“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展开文学与教育的深度对话,探讨了散文魅力、写作技巧、北京文学作品特点等内容,还针对AI时代学生阅读习惯变化提出了“升维阅读”概念,同时就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分享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此次分享会以“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百年北京文学中的语文素养养成术”为主题,吸引了众多文学与教育领域人士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欣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且身为“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主编的张莉,以及古典文学硕士、北京市第十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梁琦,围绕“百年文学中的北京”丛书,开启了一场深度的文学与教育对话。他们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

文学与教育的对话:北京分享会论及AI时代阅读变革,北京文学分享会:解锁语文素养密码,应对AI阅读挑战

张莉在分享中阐述了散文的独特魅力。她认为,散文的魅力主要体现在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信息量上。“情感能量是衡量一个作品是否能打动我们的关键,当我们阅读作品时,能否因它而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看待世界、理解生活的角度是否会因它而改变,这些都至关重要。而信息量则能拓展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这一点直接体现在作家对名词的运用上。”准确使用名词,恰恰是作家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的体现。

吴欣歆也着重强调了观察力以及“名词”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她表示:“当我们阅读一篇经典散文时,首先看到的是作家的表达力,即他是如何将内容写出来的;透过表达力,我们能进一步看到作家的感受力,了解他对生活的感受是怎样的;再透过感受力,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观察力,明白他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北京的生活、观察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我经常跟学生说,在写作时不要试图用一大堆形容词去描述事情,而是要用一个最精准的概念去概括,这样读者就能清晰知道你要表达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从观察力到感受力,再到表达力的写作训练过程。”

在《小说中的北京》这部作品中,读者能够看到北京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笔下北京所呈现出的不同气质。张莉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生动地呈现了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关于《诗歌中的北京》,张莉特意挑选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作品。她提到:“诗人们理解的诗性瞬间,其实更贴近普通人。而诗意是需要提炼的,我们既需要深入思考,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梦幻、甜蜜的诗意。”

文学与教育的对话:北京分享会论及AI时代阅读变革,北京文学分享会:解锁语文素养密码,应对AI阅读挑战

AI时代的深度阅读:从碎片化到升维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沉迷于短视频,阅读呈现出浅表化和碎片化的特征。针对这一问题,吴欣歆提出了“升维阅读”的概念,即提升阅读观念。

吴欣歆认为,尽管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学生可以通过升维阅读来提升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她指出:“这个时代的阅读特点是碎片化、多模态的,各种媒介都在辅助阅读,这是无法改变的趋势。那我们不妨沿着表达力回溯,去发现感受力和观察力。我们虽然无法直接看到作者所处的世界,但可以通过他笔下描述的世界,思考为什么他会写那么多的名词,而自己却只能模糊地概括一个场景。这就是我们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升维阅读、升维写作的过程。”

在文学创作方面,人的创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梁琦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可能在文采和语言上表现出色,但在情感碰撞和思维逻辑方面,仍然比不上人的创作,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原因。”

梁琦还提到,无论是学生还是普通读者,在阅读时都可能陷入“无效阅读”的状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是为了获取更多知识,还是为了获得更多体验,亦或是因体验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深度阅读,必须由那些优秀的、经典的、富有魅力的文学作品来承载。”

张莉同样认为,人工智能阅读无法替代人自身的阅读体验。她举例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文章的观点,但我们阅读时不仅仅是提取观点,还要深度理解作品的思路。就像人工智能可以告诉我们游泳对健康有益,但游泳时海水的冰凉、身体的抽搐,以及在水里的愉悦感和畏惧感,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感受。”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张莉建议小朋友先培养阅读兴趣,青年人则应挑战有难度的深度阅读,警惕短视频等流量文化对注意力的控制。

本次以“课本里的北京,生活中的阅读——百年北京文学中的语文素养养成术”为主题的分享会,通过专家们的深入探讨,不仅让我们对北京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散文写作技巧,还针对AI时代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提出了“升维阅读”的解决思路,同时明确了人的创作在文学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Weav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hehb.com/5591.html

(0)
WeaverWeav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